2015-2016学年天津静海县六校高二下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458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绝对意义上,20世纪发生的集体暴力比过去十个世纪发生的还要多。在1900~1999年之间,世界上爆发了250场国际的和国内的新战争。大约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支持的、由军事单位组织的集体暴力,故而蒂利称20世纪为“暴力的世纪”,霍布斯鲍姆则将1914~1991年人类的历史称之为“极端的年代”。
——闾小波《从对抗到和解》
材料二   ……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格雷伯爵这样的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世界的所有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刻的政治结果。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成一种稳定的机制。毕竟世界上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这部分是因为美苏同时拥有核武器。由于两大对立阵营间可能爆发战争的唯一形式是核战争,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在一场核战争中毁灭自身及其盟国,因此“恐怖的平衡”就变为“长期的和平”。
——美国哈佛大学阿基拉·艾里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被称为“暴力的世纪”、“极端的年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8年欧洲与1914年欧洲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A地区与B城市之间的历史关系。该关系形成后到二战爆发,德国有何“得寸进尺”的军事行动?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恐怖的平衡”和“长期的和平”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世界年代史》
材料二   从1931年日本人入侵中国东三省到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那些想要打乱国际秩序的人都曾使用过武力,而那些希望保持住国际秩序的人却从未动过刀枪。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就此被那些从不接受上次和约的***之一。在会上,宋庆龄以有力的声音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指出:各国人民有力量扭转事态的进程,恢复人们对和平未来的信心。她还对巩固世界和平提出了建议。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何为“新秩序”?为什么说“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为何要“打乱国际秩序”?而那些“希望保持国际秩序的人”为何“从未动过刀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战后初期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宋庆龄所指的“局势”是什么?“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说明了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和苏俄在人口资源、经济技术总量规模和地缘政治优势等方面已经显示出欧洲的衰落和美苏的兴起。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重建方式集中体现出两国的崛起与创见。
——刘波《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求助于《非战公约》……其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材料三  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所提美苏重塑世界秩序的“创见”分别指什么?美国“创见”的最后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约翰逊作出上述评价的依据。说明人们对《非战公约》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亚非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
(4)依据材料四指出,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列举20世纪70年代能够体现这种变化的两个典型事例。

2.单选题(共17题)

4.
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A.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
B.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5.
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该历史事件应该是
A.九一八事变 B.“慕尼黑阴谋”
C.德国武装入侵波兰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
6.
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 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 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
C. 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D.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7.
“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B.先进的军事装备
C.落后就要挨打D.多国部队的阵容
8.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9.
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分子。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化社会的公敌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10.
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1.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A.德、日、苏B.德、意、日
C.德、苏、奥D.德、意、奥
13.
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件有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
②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③北非德意军队防线的崩溃
④诺曼底登陆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 ④被排斥的孤独者。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15.
华盛顿会议在凡尔赛体系没有涵盖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召集者,也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赢家”,下列选项中能对这一观点给予最有力支撑的是
A.由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暂时缓解了列强间的矛盾,使美国赢得威望
B.会议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削弱了英国海军的优势地位、抑制了日本在东亚的势力
C.华盛顿会议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D.美国获得了靠近日本水域的作战基地,限制了日本的海上扩张
16.
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妥协有时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下列与此相吻合的是
A.《巴黎和约》B.《马关条约》
C.《布列斯特和约》D.《慕尼黑协定》
17.
某学校准备了下列一组BENT的宣传图片,依据图片信息判断,其中明显与主题不符的是()
A.步枪里的玫瑰B.向新纳粹主义说"不"
C.施罗德给遇难者献花D.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18.
一战期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向首相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围铠甲、不怕敌弹攻击、能突破荒野地带的新兵器!”这种由英国人发明的“新兵器”首次应用于一战是在
A.西线战场B.东线战场
C.南线战场D.北海战场
19.
2008年1月20日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辞世,引来了全球媒体关注。与此相比,2008年1月25日,德国最后一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却走得很安静,德国《世界报》在讣告中这样写道,输掉战争者在“自我怜悯与自我否定中隐藏,乐意被忘记”。关于“一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体失败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
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俄国D.英国和德国

3.选择题(共5题)

21.

分母越大的分数,分数单位就越大。

22.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这就要求政府(   )。

①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②转变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③自觉遵循价值规律,健全价格形成机制

④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23.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这就要求政府(   )。

①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②转变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③自觉遵循价值规律,健全价格形成机制

④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24.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读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后面小题:

25.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读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后面小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