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四月预测押题精选:(一)(全国ⅱ卷适用)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458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根线,这些线有交叉,有平行,涉及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等,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来观察世界,观察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所有这些线,所有这些事变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到20世纪,欧美国家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并把世界带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近现代”(TheModemTimes)。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人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藉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的,势必蒙外资之害。
——摘编自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辨》等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经济思想的重要来源。
3.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16年11月7日,星期二,民主党候选人威尔逊在大选中再次当选总统,尽管他的竞选口号是1“他使我们这离战争”,但“一战”的全球性影响其实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将美国卷入其中,到1916年秋天,美国的工业已经在向协约国这边供应大量战争物质,其中许多物质都由美国银行提供资会。许多美国人早已投身于人道主义救援中,
他们大多也作为积极的参与者,为协约国作战,北美大陆并非如许多观察家所认为的那样置身平“欧战”之外,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北邻(他们有一条不设防边界)从战争开始就是交战国,战争也来到了美国人的家园。在德国秘密特工对协约国的军火补给进行破坏的同时,英德两国特工也为了获得对各自目标的援助,发起了宣传战。美国的中立空间同样也为及笑活的家们提供了机遇(和同情者)对他们而言,英国的参战为他们进一步的行动提供了可能,爱尔兰其和派已经在美国活跃了很长时间,特别是在1916年都柏林的爱尔兰复活节起义之后,他们重新振作,打算攻击英国人在美国的势力以及亲英势力。而印度的颠瘦分平,企图从度英国人在印度统治的加德尔(“叛乱”)党也蠢蠢欲动,企图对美国西海岸构成威胁,
一摘编自基斯杰弗里(1916: 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6年美国在“欧战”中的作用
(2)根树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尔逊“他让我们远离战争”竟选口号未能实现的原因

3.单选题(共9题)

4.
下表是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主要篇目,其内容侧重于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判
求偿(债务赔偿)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前五表之补充
后五表之补充
 
——依据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编制
A.审判程序的公平公正
B.处理私人权益纠纷
C.公共财产归属的判定
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5.
美国学者科恩在《论民主》中说“国家之间常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民主发生争论。如果指称某一政府或某一套国家制度是民主的,那只会使这一问题益加混乱。声称某些国家是民主的,是要以武断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这是用未经证明的假定来进行辩论。问题的焦点是这一套或那一套国家制度更民主一些(或不太民主)。”该学者的核心观点是 (   )
A.民主至今还未真正实现B.有国家就不可能有民主
C.民主是一个比较级概念D.对民主的争论毫无意义
6.
这次列强惩罚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规定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罚金”,以此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对发生过反对列强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这些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7.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
临时政府新任总理克伦斯基决定继续在协约国阵营里把一战打下去,以一场大规模攻势为俄国作出了选择,攻势的失败,决定了俄国的未来走向。这说明
A.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二月革命没有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C.苏俄《和平法令》受到群众拥护
D.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推动革命发展
9.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及教训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训
10.
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到:“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
C.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D.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
11.
中山先生在国民党一大上说:“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圣库制度”),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孙中山对“圣库制度”的认识表明
A.“联俄”未必要全盘学习俄国
B.俄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共产主义和圣库制度一脉相承
D.民生主义是对圣库制度的补充
12.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D.全球化进程加快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