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外来压力”指的是哪些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原因。(3分)
(4)据材料一、二,列举史实说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外来压力”指的是哪些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原因。(3分)
(4)据材料一、二,列举史实说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本世纪60年代美国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提出建立“多边核力量”的计划,该计划规定:此约拥有核武器的美、英、法三国把各自的核军事力量都交给北约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上述计划遭到法国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法国不顾美国阻挠,建立不受北约指挥的独立核力量。
材料二1958年以法国、西德为首成立包括西欧6国参加的欧洲共同体组织(简称欧共体)。70年代又有英国等西欧4国加入。扩大后的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经济增长率也超过美国。欧共体在60年代主要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统一各国的关税、财政政策,70年代又加紧实行“政治一体化”,定期召开政府首脑会议,表示要使欧洲“用一个声音在世界上说话”。
材料三: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声称:同西欧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坚决拒绝国内一部分人从欧洲撤军的建议,还把越南战争后从亚洲撤出的军队调往欧洲。尼克松还声称:美国继续对西欧施加“支配性影响”,就会“自取失败”;美国应调整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同西欧国家“加强磋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以上均摘自《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美国提出把美英法三国的核军事力量都交给北约统一指挥的目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②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本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同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③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加强在西欧的军事力量。
材料一本世纪60年代美国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提出建立“多边核力量”的计划,该计划规定:此约拥有核武器的美、英、法三国把各自的核军事力量都交给北约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上述计划遭到法国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法国不顾美国阻挠,建立不受北约指挥的独立核力量。
材料二1958年以法国、西德为首成立包括西欧6国参加的欧洲共同体组织(简称欧共体)。70年代又有英国等西欧4国加入。扩大后的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经济增长率也超过美国。欧共体在60年代主要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统一各国的关税、财政政策,70年代又加紧实行“政治一体化”,定期召开政府首脑会议,表示要使欧洲“用一个声音在世界上说话”。
材料三: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声称:同西欧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坚决拒绝国内一部分人从欧洲撤军的建议,还把越南战争后从亚洲撤出的军队调往欧洲。尼克松还声称:美国继续对西欧施加“支配性影响”,就会“自取失败”;美国应调整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同西欧国家“加强磋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以上均摘自《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美国提出把美英法三国的核军事力量都交给北约统一指挥的目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②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本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同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③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加强在西欧的军事力量。
3.
东西方的对抗“冷战”的最初信号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出的,但“冷战”的开始却是以“杜鲁门主义”出笼为标志的。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象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丘吉尔是在哪一年发出“冷战”的最初信号?在演说中他为什么强调“美国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2)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是什么?杜鲁门总统在位时期(1945~1953年)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哪些行动来实现其目的?
(3)如何评价美国当局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描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丘吉尔是在哪一年发出“冷战”的最初信号?在演说中他为什么强调“美国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2)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是什么?杜鲁门总统在位时期(1945~1953年)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哪些行动来实现其目的?
(3)如何评价美国当局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描述?
2.单选题- (共18题)
4.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5.
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
B.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 |
D.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政治、军事均势状态下的产物 |
6.
《***传》中写道:“在这场危机过后,(苏联)很快就迁怒于中国,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这个讲话,成了苏联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的信号。”这场危机是指
A. 越南战争 B. 柏林危机
C. 朝鲜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A. 越南战争 B. 柏林危机
C. 朝鲜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8.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
D.不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11.
西方政治家认为,二战后欧盟成立是冷战后和平的最大进步,而美国留驻欧洲、与欧洲伙伴紧密合作的最为重要的机构,则是冷战的最大化石。“冷战的最大化石”当初是如何形成的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12.
“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 | B.《大西洋宪章》 |
C.《联合国宪章》 | D.《马歇尔计划》 |
15.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
B.两个德国分立 |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
16.
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
B.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
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 |
D.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
17.
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溶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B.提出杜鲁门主义 |
C.实施马歇尔计划 |
D.建立“北约”组织 |
18.
美国之所以挑起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原因是。
①美国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其称霸计划的障碍
②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③二战后美苏两国对外战略矛盾对立
④苏联采取霸权政策
①美国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其称霸计划的障碍
②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③二战后美苏两国对外战略矛盾对立
④苏联采取霸权政策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20.
下图为“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的一项具体措施的漫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的提出获得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
②巩固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③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④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①它的提出获得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
②巩固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③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④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21.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渗透”表现为
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渗透”表现为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D.推行杜鲁门主义 |
3.选择题- (共7题)
25.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根合金丝的直径,为防止读数时测微螺杆发生转动,读数前应先旋紧图示的部件{#blank#}1{#/blank#}(选填“A”、“B”、“C”或“D”),从图中的示数可读出合金丝的直径为{#blank#}2{#/blank#} mm.
27.
惊险逃生
陶陶和丁丁在野外玩耍时经过一个隧道口,尽管隧道口竖着一个大标牌,写着“行人,为了你的生命不受死亡的威胁,请别入内,危险!”出于好奇,他俩还是进入了隧道(你可别学调皮的陶陶和丁丁哟,别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冒险,要爱惜自己的生命).隧道很狭窄,仅够一列火车通过.当他俩走到隧道口内四分之一的路程时,突然听到后面传来火车准备进洞的汽笛声.陶陶和丁丁一下子吓呆了.慌乱下,陶陶以每秒5米的速度没命地向前跑;丁丁也以每秒5米的速度斩头向入口跑去.他俩先后都跑出了洞口,而且丁丁刚跑出洞口,豪华火车就进隧道了;陶陶刚出洞,火车就出了隧道.考考你,你能从他俩的惊险逃生过程中,推算出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