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在1850年前后降落到最低点,以后开始缓慢的回升,到抗战前,城市人口比重已经回升到10%左右。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影响。
材料 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在1850年前后降落到最低点,以后开始缓慢的回升,到抗战前,城市人口比重已经回升到10%左右。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5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1860年,英、法签订英法通商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并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一: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5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1860年,英、法签订英法通商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先后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由各国的相互隔绝的时代变为互相“联属”的时代。他们还认识到,导致这种时代变动的原因是西方各国工业发展,商务发达,使“环地球九万里之中,无不周游贩运”。通商贸易是沟通各国的桥梁,联系世界的纽带。他们谈到这种认识时说,“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划疆自穹,不相往来百货流商云集”,从而形成了各国交往、相互通商的新局面。薛福成说:“余观火轮舟车之迅捷,因念人心由拙而巧,风气由朴而华,固系宇宙间自然之理。”……在对这种局势发出的大声疾呼中,郑观应以“鲸吞蚕食,虎踞狼食”来描绘这个局面竞争的残酷,可谓痛切而形象。——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行的通商贸易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得以推行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并加以简要评价。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画作于1912年4月20日,题为《atwork on the great picture》,收录此画者为此画注释:孙中山先生正心手相应注其全神于丹青颜曰“神州”其中一重要人物名曰“社会主义”下图意味深长使后之读革命史者阅之感慨神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该漫画的内涵并加以论述。
材料 此画作于1912年4月20日,题为《atwork on the great picture》,收录此画者为此画注释:孙中山先生正心手相应注其全神于丹青颜曰“神州”其中一重要人物名曰“社会主义”下图意味深长使后之读革命史者阅之感慨神往。

——据《一千九百十二年中国历史插画五十式幅》
注:图中画板下的英文单词为celestial utopia(乌托邦天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该漫画的内涵并加以论述。
3.单选题- (共21题)
4.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描述了一位将军试图劝说一个卖香肠的人去争夺民主领袖职位的故事。卖香肠的人自认为出身卑微,又不识字,不够资格,将军则说“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体现出当时雅典
A.公民对参政的热情不高 |
B.公民可以参选所有公职 |
C.公民对民主政体有所不满 |
D.民主领袖知识道德水平低 |
5.
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
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 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
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 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
6.
1925年,国民党戴季陶提出“要确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大力宣扬三民主义,反对阶级斗争造成的社会阶层撕裂”、认为“仁爱”是三民主义的基础,三民主义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是继尧舜以至孔孟而终绝的仁义道德思想”、主张“建立一个所谓纯粹的或单纯的国民党,整肃党内意志涣散,因循苟且的恶劣风气”,这些思想被称为“戴季陶主义”,这实质反映出
A.革命统一战线有分裂危险 |
B.国民党决心加强组织建设 |
C.国民革命运动将进入高潮 |
D.三民主义思想被重新解读 |
7.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这反映出
A.红军取得长征中的战略主动地位 |
B.红军已找到完全正确的行军路线 |
C.***的领导地位受到多数拥护 |
D.红军长征战略方针出现重大转折 |
8.
下图是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大叔先生的鼻子。他们脚下是金门、马祖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在向一位记者解释。该漫画意在

A. 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 B. 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
C. 批评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做法 D. 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

A. 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 B. 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
C. 批评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做法 D. 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
9.
鸦片战争后,湖南、福建的农民放弃生产粮食而大量种植茶叶,他们将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
B.农副产品商品化现象出现 |
C.列强开始在中国倾销商品 |
D.传统的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
10.
1880年,清政府在李鸿章的建议下设立电报总局,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电报总局对有关洋务、军务的头等官报优先派发,电报费在该局所欠官款内扣除。但官款扣清后,官方以“商人报效”为由,对“头等官报”仍不付费。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艰难 |
B.封建官僚作风不利于近代化 |
C.洋务官僚大多唯利是图 |
D.电报总局不计生产成本 |
11.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时间 | 1684年 | 1689年 | 1701年 |
售价(荷兰盾/磅) | 80 | 75 | 2.32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
C.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
12.
下图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一台电话机旁工作的女话务员们,该工作被认为是当时女性工作中稀缺而体面的工作,这反映出


A.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
B.传统女性角色变化 |
C.女性被进一步压榨 |
D.女性收入高于男性 |
13.
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
14.
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因赏了两个中牟博学的贤士为中大夫,并授予田宅,引起了中牟地区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导致中牟地区
A.土地关系逐渐改变 |
B.铁器牛耕逐步推广 |
C.儒家日益成为显学 |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
15.
下表是部分关于春秋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
表格反映了
文献 | 记载内容 |
《诗经·秦风·驷驖》 |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驖: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冬,……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
《老子》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多个鼓风皮囊) |
《吴越春秋》 |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
表格反映了
A.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于南方 |
B.铁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
C.文献资料是还原历史的最好证据 |
D.井田制的瓦解促进冶铁业的繁荣 |
16.
北朝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至于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代则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妇女亦无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由此可知
A.隋唐时期人口逐渐增加 |
B.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
C.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 |
D.自耕农经济逐渐恢复 |
17.
据史料记载,宋代天禧年间耕地面积比唐代天宝年间增多5%,但租税中粮食收入却多了46%,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农业技术的进步 |
C.稳定的政治局势 |
D.不抑兼并的政策 |
18.
乾隆二十四年,有官员上奏称“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为此,乾隆下旨限制生丝出口,“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B.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C.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
D.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19.
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年5月17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该广告表明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
B.《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 |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
D.民族资本家对时势的策略性利用 |
20.
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有822所,民国十二年有1194所,民国十三年有1548所,民国十四年有1666所,民国十五年有1695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说明了
A.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素养 |
B.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
C.体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 |
D.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21.
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郑观应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据材料可知
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
B.郑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 |
D.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 |
22.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A.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
C.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
23.
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德国的正式分裂 |
B.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 |
C.美苏争霸的形成 |
D.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