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冷战”结束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热战”。
材料二: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在1991年2月7日对众议院的讲话中指出:“指引美国在战后成功地执行战略的基本原则不会变。……正如海湾危机所表明的那样,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在代表共同利益发挥集体力量方面,美国的领导是不可缺少的。”
材料三:前南斯拉夫战乱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据估计,到1992年10月,滞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的难民达180万,另外还有40余万难民涌向临近的欧洲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自《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如何区别“冷战”与“热战”?材料一中的三次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区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性质。
(2)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乱说明了什么?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材料一: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冷战”结束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热战”。
材料二: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在1991年2月7日对众议院的讲话中指出:“指引美国在战后成功地执行战略的基本原则不会变。……正如海湾危机所表明的那样,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在代表共同利益发挥集体力量方面,美国的领导是不可缺少的。”
材料三:前南斯拉夫战乱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据估计,到1992年10月,滞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的难民达180万,另外还有40余万难民涌向临近的欧洲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自《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如何区别“冷战”与“热战”?材料一中的三次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区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性质。
(2)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乱说明了什么?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比如海湾战争,全世界都知道7月15日将会开战,但哪一小时打,前半夜还是后半夜打,谁都不知道。……又如美国偷袭利比亚,只花了18分钟……从直接损失上看,多国部队42天花了610亿美元,伊方则损失了1900亿美元,科威特损失了1600亿美元。……二战时,用B-17飞机,需出动4500架次,投弹9000枚方能摧毁一个目标,到了越战期间,用F-105飞机,需出动95架次,投弹190枚,方能摧毁一个目标,而在海湾战争中,用一架F-117飞机投下一枚炸弹,就能准确地命中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的数量占总投弹量的90%,轰炸了南联盟40多座城市,而造成人员的死亡总共不到2000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与二战期间相同天数中人员平均伤亡100万人相比,是天壤之别
——王增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
材料二当坦克出现以后,又发展成了机动作战。到了高技术战争中,由于一大批高、新技术群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作战方式,比如,导弹袭击式的“精确战”;外科手术式的“点穴战”;破坏结构式的“瘫痪战”;非致命式的“软杀战”;指挥控制式的“信息战”;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全维战”,此外,还有“环境战”、“太空战”、“心理战”等等。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拥有120万军队,号称是世界上第四大军事强国,但他的军队兵种比例很不协调,120万人中,陆军占了115万人,占他总兵力的96.5%,而空军兵力只有4万,占3%,海军更少,只有5000人,只占0.4%。
1991年的海湾战争,负责战场指挥的7名美国高级指挥官中,有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成功地实施了战略协同和作战指挥,被称为“硕士导演的战争”……目前,美国军官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博士占38.4%。俄罗斯军官98%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日本军官全部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印度也要求营以上军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材料一比如海湾战争,全世界都知道7月15日将会开战,但哪一小时打,前半夜还是后半夜打,谁都不知道。……又如美国偷袭利比亚,只花了18分钟……从直接损失上看,多国部队42天花了610亿美元,伊方则损失了1900亿美元,科威特损失了1600亿美元。……二战时,用B-17飞机,需出动4500架次,投弹9000枚方能摧毁一个目标,到了越战期间,用F-105飞机,需出动95架次,投弹190枚,方能摧毁一个目标,而在海湾战争中,用一架F-117飞机投下一枚炸弹,就能准确地命中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的数量占总投弹量的90%,轰炸了南联盟40多座城市,而造成人员的死亡总共不到2000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与二战期间相同天数中人员平均伤亡100万人相比,是天壤之别
——王增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
材料二当坦克出现以后,又发展成了机动作战。到了高技术战争中,由于一大批高、新技术群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作战方式,比如,导弹袭击式的“精确战”;外科手术式的“点穴战”;破坏结构式的“瘫痪战”;非致命式的“软杀战”;指挥控制式的“信息战”;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全维战”,此外,还有“环境战”、“太空战”、“心理战”等等。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拥有120万军队,号称是世界上第四大军事强国,但他的军队兵种比例很不协调,120万人中,陆军占了115万人,占他总兵力的96.5%,而空军兵力只有4万,占3%,海军更少,只有5000人,只占0.4%。
1991年的海湾战争,负责战场指挥的7名美国高级指挥官中,有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成功地实施了战略协同和作战指挥,被称为“硕士导演的战争”……目前,美国军官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博士占38.4%。俄罗斯军官98%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日本军官全部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印度也要求营以上军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根据大战中使用坦克的经验,提出并论证了坦克制胜的理论。他认为战争自古就是武器的较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武器的改进仅限于增强火力,而没有提高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从而导致交战双方凭借工事对垒都无法突破对方防御阵地。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虽然早已用机械动力代替了人力,但军队在战场上的运动却仍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而坦克既有阵地防御所需要的防护力,又有阵地进攻所需要的突击力和机动力,因而在未来战争中将成为主要兵器。
材料二 美国首先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揭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在大规模的空中打击中,美军飞机投掷了大量高精确度“灵巧炸弹”。双方地面部队尚未接触,伊军前线部队已被摧毁50%以上。依托高技术优势,多国部队使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后,地面部队发动进攻,仅经过100小时后,多国部队就将科威特境内和伊、科边境的伊拉克军队歼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富勒的军事思想,并指出这一军事思想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海湾战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根据大战中使用坦克的经验,提出并论证了坦克制胜的理论。他认为战争自古就是武器的较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武器的改进仅限于增强火力,而没有提高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从而导致交战双方凭借工事对垒都无法突破对方防御阵地。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虽然早已用机械动力代替了人力,但军队在战场上的运动却仍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而坦克既有阵地防御所需要的防护力,又有阵地进攻所需要的突击力和机动力,因而在未来战争中将成为主要兵器。
材料二 美国首先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揭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在大规模的空中打击中,美军飞机投掷了大量高精确度“灵巧炸弹”。双方地面部队尚未接触,伊军前线部队已被摧毁50%以上。依托高技术优势,多国部队使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后,地面部队发动进攻,仅经过100小时后,多国部队就将科威特境内和伊、科边境的伊拉克军队歼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富勒的军事思想,并指出这一军事思想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海湾战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单选题- (共19题)
4.
“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 | B.先进的军事装备 |
C.落后就要挨打 | D.多国部队的阵容 |
5.
1991年,以美国为首组成的多国部队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2003年当美国再次进攻伊拉克却遭到俄、德、法等国的强烈反对,这主要说明当今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
A.多级化趋势 |
B.美国独霸世界 |
C.全球一体化 |
D.区域集团化 |
6.
下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情况统计,对此表数据成因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伤亡人数 | 伊拉克军队 | 多国部队 |
死亡 | 约2万人 | 478人 |
受伤 | 约8万人 | 3754人 |
A.多国部队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B.多国部队的军事技术占据绝对优势 |
C.伊拉克军队在溃败过程中自相残杀 |
D.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 |
8.
下列关于“沙漠风暴”行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 |
B.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地面进攻 |
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动 |
D.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 |
9.
海湾战争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主要依据是( )
A.美国打败了伊拉克 |
B.海湾战争的胜利突出了美国的领导作用 |
C.加速了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
D.欧盟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重大影响 |
10.
2002年2月27日,一列满载从圣城阿逾陀返回的印度教徒的列车在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古特拉火车站遭到不明身份人的袭击,57人丧生,数十人受伤。愤怒的印度教徒马上将此事归咎于穆斯林,并对当地穆斯林群众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行动。这些暴力行为的发生从本质上表明( )
A.印巴分治的恶果尚未彻底消除 |
B.宗教信仰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
C.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持续紧张 |
D.印度民族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
12.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实施了“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关于上述行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时进行 |
B.“沙漠风暴”行动侧重于地面攻击,“沙漠军刀”侧重于空中打击 |
C.“沙漠风暴”行动侧重于空中打击,“沙漠军刀”侧重于地面攻击 |
D.“沙漠军刀”和“沙漠风暴”行动分别实施于战争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
15.
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它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①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②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 ③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 ④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有所增强
①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②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 ③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 ④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有所增强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6.
海湾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和平解决海湾危机,这表明( )
A.中国站在伊拉克一边 |
B.中国要维护自己在海湾的利益 |
C.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是负责任的国家 |
D.中国反对美伊直接会谈 |
17.
恩格斯曾预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这一预言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体现。它主要表现为( )
A.石油资源成为现代战争争夺的主要目标 |
B.高科技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
C.高科技的运用模糊了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性质 |
D.美国以高科技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
19.
下列关于海湾战争和海湾危机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湾危机指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 |
B.海湾战争的导火线是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道路被堵死 |
C.美国绕过联合国依托北约对伊拉克动武 |
D.是对传统战争观念的否定 |
20.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海湾战争爆发背景的是( )
A.伊拉克与科威特在主权、债务方面的矛盾激化 |
B.伊拉克企图掌握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的20% |
C.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中东地区均势失衡 |
D.美国要维护其战略地位及西方的经济命脉 |
22.
萨达姆曾将自己装扮成巴比伦王朝的尼布甲尼撒大帝,坚信他也能像尼布甲尼撒大帝那样,以伊拉克为中心建立一个东至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据此判断,下列评价最准确的是( )
A.占领伊朗是历史赋予萨达姆的使命 |
B.萨达姆具有地区霸权主义思想 |
C.萨达姆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
D.萨达姆是伊拉克的民族英雄 |
3.选择题- (共6题)
2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blank#}1{#/blank#}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blank#}2{#/blank#},该反应属于化学反应中的反应;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验满方法是{#blank#}3{#/blank#}。若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 {#blank#}4{#/blank#},电解水也能得到氧气,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blank#}5{#/blank#}。用装置D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blank#}6{#/blank#}(c或d)通入。
26.
如图,带电粒子P所带的电荷量是带电粒子Q的3倍,它们以相等的速度v0从同一点出发,沿着跟电场强度垂直的方向射入匀强电场,分别打在M、N点,若OM=MN,则P和Q的质量之比为( )
27.
如图,带电粒子P所带的电荷量是带电粒子Q的3倍,它们以相等的速度v0从同一点出发,沿着跟电场强度垂直的方向射入匀强电场,分别打在M、N点,若OM=MN,则P和Q的质量之比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