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根据材料,概括绥靖政策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英国以沉重打击。1933年以后,英国经济开始复苏,1934年开始重整军备。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政府自觉软弱,又不肯大规模的扩军,便企图通过绥靖外交,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1936年,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示:“我相信,通过运用小心谨慎的外交活动,我们可以防止战争,也许可以无限期地防止。”
1935年6月,英国同徳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1936年,面对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英国反对采取对德制裁措施。德意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英国都予以容忍,慕尼黑会议是英国对德绥靖的顶点。
英国政府不肯全力重整军备,而把绥靖外交当作避免世界大战的有力手段。就这样,英国在军备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被拖入了战争,并在战争中初期遭到了一连串的惨败。
(3)根据材上述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 |
1935—1936年 |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尔比亚。 |
1936年3月 | 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 |
1936—1939年 | 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
1937年7月 | 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
1938年3月 | 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
1938年9月 |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的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
(1)根据材料,概括绥靖政策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英国以沉重打击。1933年以后,英国经济开始复苏,1934年开始重整军备。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政府自觉软弱,又不肯大规模的扩军,便企图通过绥靖外交,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1936年,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示:“我相信,通过运用小心谨慎的外交活动,我们可以防止战争,也许可以无限期地防止。”
1935年6月,英国同徳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1936年,面对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英国反对采取对德制裁措施。德意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英国都予以容忍,慕尼黑会议是英国对德绥靖的顶点。
英国政府不肯全力重整军备,而把绥靖外交当作避免世界大战的有力手段。就这样,英国在军备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被拖入了战争,并在战争中初期遭到了一连串的惨败。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绥靖外交的原因。(3)根据材上述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1题)
2.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
B.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
D.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
3.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汉书·杨恽传》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 |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汉)王充《论衡》 |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
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
4.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5.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
B.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
C.“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 |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
6.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 D.推动水利的兴修 |
7.
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
C.赢得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
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 |
8.
一战爆发后,美国官员在解释美国的外交政策时说:“战争看不出任何好结果。如果协约国战胜,结果将会是俄国统治欧洲大陆;如果德国战胜,那欧洲的未来几代之内都将是军国主义专制”。该官员实际上在强调
A.美国应加入正义的一方作战 |
B.任何方都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 |
C.美国应该保持中立获得利益 |
D.美国应断绝与交战双方的联系 |
9.
加试题《破碎的世界: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就某次战役记载道:“埋葬尸体通常是不可能的,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死的士兵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直到坦克的出现,我们才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材料所述的战役
A.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
B.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破产 |
C.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
D.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
11.
1943年7月,德军集中精锐部队又一次对苏联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双方展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德军损失惨重并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是( )
A.莫斯科战役 | B.库尔斯克战役 |
C.阿拉曼战役 | D.斯大林格勒战役 |
12.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
13.
下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下列选项与这幅漫画主题一致的是


A.一战中,美国奉行中立政策 |
B.一战后期,美国对德宣战 |
C.一战期间美国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
D.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
14.
英国著名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A.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
B.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
C.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
D.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 |
15.
1950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有关东亚情势的演说:“共产主义者在韩国所作所为,就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在10年、15年和20年前所做的一样。我敢肯定,假如让南韩沦陷,共产党的领袖便会变本加厉,进而攻击我们邻近的国家。”这位总统在演讲之后随即采取了哪一种亚洲政策
A.视共产中国为大国而采取强硬的围堵政策 |
B.不待联合国的安理会表决即断然出兵南韩 |
C.援助并借重台湾国民党军队协助南韩反攻 |
D.为避免骨牌效应而开始军援南越对抗共党 |
16.
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家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A.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
B.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的形成 |
C.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
D.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
17.
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下表中协约国在1914年到1917年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单位:百万吨)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
| 1914年8月1日 | 1914年9月25日 | 1917年 |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
生铁 | 22 | 22 | 16 | 25 | 50 | 15 |
钢 | 19 | 21 | 16 | 25 | 58 | 16 |
煤 | 394 | 332 | 346 | 355 | 851 | 340 |
A.意大利倒戈 |
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 |
C.同盟国集团内部哗变 |
D.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
19.
学者在评论某亊件的影响时说:“加快了徳、意法西斯的勾结步伐,促成德、意法西斯联合阵线的形成。欧洲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法西斯而不利于民主进步力量的变化”。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
B.西班牙内战 |
C.德国吞并奥地利 |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
20.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 B.威尔逊的外交才能不够 |
C.英法的反对 | D.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 |
21.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