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世界大战视为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因而主张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视角研究世界大战。
材料二 上个世纪末以来,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之所以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是因为20世纪的世界已形成为一个整体,存在着经济、政治和文化走向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趋势,因而主张从全球化角度研究世界大战。
材料三 当代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自19世纪以来,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正是这种思潮的泛滥,使人类陷于空前的冲突之中。他们主张从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视角研究世界大战。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按材料一或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2)请按材料二或材料三的研究角度分析法西斯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原因。
(3)请按材料三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世界大战视为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因而主张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视角研究世界大战。
材料二 上个世纪末以来,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之所以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是因为20世纪的世界已形成为一个整体,存在着经济、政治和文化走向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趋势,因而主张从全球化角度研究世界大战。
材料三 当代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自19世纪以来,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正是这种思潮的泛滥,使人类陷于空前的冲突之中。他们主张从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视角研究世界大战。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按材料一或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2)请按材料二或材料三的研究角度分析法西斯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原因。
(3)请按材料三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他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们在什么问题上有相似(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能列举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吗?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材料一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他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们在什么问题上有相似(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能列举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吗?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2.单选题- (共15题)
4.
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 | 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
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 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
5.
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
C.苏联与英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 D.丘吉尔变成苏联利益的维护人 |
6.
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
7.
在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中,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先后被极端主义分子刺杀。他们遇剌的共同原因是
A.中东地区存在着极端民族主义势力 | B.在“六日战争”中遭遇严重失败 |
C.倡导“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 D.同意接受“贝尔福宣言” |
8.
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 B.割占苏台德区 |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 D.进攻埃及 |
9.
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阻止战争的爆发 |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
11.
下表是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 | 1:28 | 英国 | 1:57 | | | |
德国 | 1:32 | 俄国 | 1:107 | | | |
A.战争中俄国人口伤亡最少 |
B.战争中法国人口伤亡比例最高 |
C.战争中德国人口伤亡总量仅次于法国 |
D.战争中,英国人口伤亡数量比俄国多 |
12.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
13.
罗斯福与丘吉尔交谈时曾提议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一个名字,丘吉尔脱口而出:“The Unnecessary War(不必要的战争)!”。可见丘吉尔认为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
A.德国法西斯势力的迅速膨胀 |
B.英法等大国的领导人决策不当 |
C.1929年经济危机的发生 |
D.希特勒这一人类恶魔的出现 |
14.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A.独裁与民主 |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
15.
20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场战争被人们称为“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B.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
C.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
D.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
16.
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