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分析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四: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国会共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请回答: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主要趋势?
(4)材料三分析大战对传统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什么?
(5)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
1913 | 96910944 | 100 | 28302403 | 100 | 5299517 | 100 |
1914 | 105207580 | 108.5 | 16696945 | 58.9 | 4951471 | 93.4 |
1917 | 51989185 | 53.6 | —— | — — | 2309160 | 43.6 |
1918 | 49890293 | 51.5 | —— | — — | 1568853 | 29.6 |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分析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四: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国会共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请回答: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主要趋势?
(4)材料三分析大战对传统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什么?
(5)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
2.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2.单选题- (共28题)
4.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
B.表明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
C.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
5.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这段话表明美国对外力图
A.维护世界和平 |
B.称霸世界 |
C.遏制社会主义 |
D.控制欧洲 |
6.
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
C.苏联与英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 D.丘吉尔变成苏联利益的维护人 |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
8.
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A.认为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
B.无力与欧美列强争夺欧洲霸权 |
C.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 |
D.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力 |
9.
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 |
B.势力均衡 |
C.绥靖主义 |
D.严守中立 |
10.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很大责任 |
C.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是法西斯 |
12.
日本狂热分子把台海战事纳入“周边事态”加以对待,实际上早在国际公约中明
确日本必须归还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最早的条约是
确日本必须归还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最早的条约是
A.《雅尔塔协定》 | B.《德黑兰协定》 |
C.《开罗宣言》 | D.《波茨坦公告》 |
14.
美国在1917-年4月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有
①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②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③参战得到美国国内的一致支持
④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的需要
①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②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③参战得到美国国内的一致支持
④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的需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6.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指
A.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
C.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
D.独裁与民主 |
22.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爆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
B.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
C.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 |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
27.
在二十世纪初德国的外交家曾说“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这突出的表明了
A.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 |
B.德国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C.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已经成了世界主要矛盾 |
D.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
28.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 ④被排斥的孤独者。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 ④被排斥的孤独者。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
3.选择题- (共3题)
31.
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频数分布表,由于操作失误,绘制时不慎把第三小组的频数弄丢了,现在只知道最后一组(89.5~99.5)出现的百分比为15%,由此可知丢失的第三小组的频数是{#blank#}1{#/blank#}。
分组 | 49.5~59.5 | 59.5~69.5 | 69.5~79.5 | 79.5~89.5 | 89.5~99.5 |
频数 | 9 | 15 | ? | 16 | 12 |
32.
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频数分布表,由于操作失误,绘制时不慎把第三小组的频数弄丢了,现在只知道最后一组(89.5~99.5)出现的百分比为15%,由此可知丢失的第三小组的频数是{#blank#}1{#/blank#}。
分组 | 49.5~59.5 | 59.5~69.5 | 69.5~79.5 | 79.5~89.5 | 89.5~99.5 |
频数 | 9 | 15 | ? | 16 | 12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