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封浜高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432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4

1.判断题(共1题)

1.
史料的辨别史料的分类方法之一,可将史料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若要研究“辛亥革命”下列史料中,相对而言,哪些是直接史料?哪些是间接史料?
 

清帝退位诏书A
 

武昌起义浮雕B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各国使节合影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
 

大总统誓词E
 

辛亥革命油画F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缔约以来
材料一:……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你务必记住,女王陛下政府对中国绝对没有排他性的或自私的看法。他们愿意一切文明世界的国家都能和他们平等地分享凡是环境所能使他们在中国中华帝国为英国取得的利益,无论是商业的或是政治的。
材料二: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英国外交大臣)致包令博士(英国驻华公使)函》

请回答:
(1)材料中“自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英国发动了什么战争获得了这一条约的?
(2)这一战争爆发后的中国社会有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二所列的要求,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满足吗?简述你的理由。
3.
中国现代化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指出:“人皆震惊于添口(岸)之多……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

——《复刘仲良中丞》

(1)李鸿章认为当时的国人最担心什么?他自己又是怎么看的?
材料二:1901年3月24日,张之洞在致一位军机大臣的电报中说:“嗣闻人言,内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不觉喟然长叹:若果如此。‘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澌灭矣”(注:“嗣”后来的意思,“内”指代太后慈禧)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2)张之洞为何“喟然长叹”?
材料三:“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辛亥革命“结出了哪些果实”?
(4)如果从“中国现代化”视角观察,在上述(1)—(3)的内容中应该加入一项重要的史实。你认为加入哪项比较合适?为什么?
(5)如果从中国人民抗争外来侵略的角度 观察中国近代史,应该选取哪些重要史实加以阐述?
4.

(1)漫画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哪次会议上的争吵?会议最后签订的是什么条约?
(2)根据条约规定,会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叫什么?
(3)漫画中的对话,揭露了三国对于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哪些基本想法与争论。

3.单选题(共24题)

5.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
①中国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
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权利
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协定关税
B.签订《南京条约》
C.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D.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
7.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称“粤匪以兄弟相称,以天为父,举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这里的“粤匪”是指
A.白莲教起义
B.英法联军
C.太平天国
D.义和团
8.
《兴中会宣言》指出:“…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前。”文中“瓜分豆剖”现象发生于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9.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10.
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D.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11.
下边战争示意图所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3.
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我的胞兄香港(岛)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其中的“香港(岛)”和“九龙”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
A. 《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B. 《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14.
近代某位皇帝在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发表措辞严厉的上谕:“总之,进京一事,万不能允,内江通商,必须消弭;其余两事,亦当设法妥办。”据此推测,这位皇帝和这个不平等条约应是()
A. 道光帝《南京条约》     B. 咸丰帝《天津条约》
C. 咸丰帝《北京条约》     D. 光绪帝《马关条约》
15.
以下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为
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大清大皇帝允许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④(朝鲜国)像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除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16.
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应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7.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格局
C.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人类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
18.
下列企业按其性质进行组合,正确的是
①继昌隆缫丝厂   ② 开平矿务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发昌机器厂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9.
洋务运动时期,“掌管各国外交、派出使臣、通商、关税、筹办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购制船炮及制造、矿务、电线、铁路、学堂等事”的机构是:
A. 北洋大臣
B. 军机处
C. 总理衙门
D. 外交部
20.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五字最可能是
A. 洋务清火汤
B. 新政补元汤
C. 宪政调味汤
D. 革命销魂汤
21.
晚清时期,有人说:“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一观点属于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22.
“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在当时看来,中国民气所呈现的新气象是
A.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借法”自强,兴办洋务
C.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创立革命团体,发行革命书刊,批判清政府专制,鼓吹革命
23.
“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其中的“主题”指的是
A.经济现代化
B.政治民主化
C.思想科学化
D.生活世俗化
24.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评价:“Balkan became a ‘powder keg’(火药桶),waiting for the spark(火花) that make it explode(爆炸).”“the spark”是指
A.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英德争夺海上霸权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D.萨拉热窝事件
25.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请你推断这场使欧洲开始衰落的灾难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美苏冷战
D.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26.
下图中,三国同盟中的核心国家位于
A.①
B.②
C.④
D.⑤
27.
下列材料属于研究巴黎和会的第一手资料是
A.《凡尔赛条约》
B.漫画《大国的博弈》
C.一战后的欧洲
D.油画《凡尔赛宫镜厅》
28.
下列条约中,明显体现美国对中国实施“门户开放”政策意图的是
A.《九国公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海军协定》
D.《凡尔赛和约》

4.选择题(共1题)

29.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续,恒念物力维难。”这句话体现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