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1)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建国初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制度的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城自治?(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拔。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建国初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制度的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2.
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对立,也有合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1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
(1)据材料一,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从美国方面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态度,并结合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1971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三卷》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2009年奥巴马在亚洲之行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关键性的议题上,无论是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还是核不扩散,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我们或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奥巴马还表示,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注入力量”。——《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从美国方面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态度,并结合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3.
统一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英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变化的根本因素。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3》
材料二 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变化的根本因素。
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谈谈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谈谈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2.单选题- (共23题)
6.
如图是一张《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愿望。这一愿望得以实现的直接原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B.台湾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C.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
D.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 |
7.
***在某次会议中讲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
8.
“(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新中国的这部法律文献
A.初步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
B.规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
C.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D.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9.
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增量”的是
A.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10.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到:“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材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
A.坚持一个中国、实现国家统一 |
B.坚持国共两党谈判为首要前提 |
C.坚持扩大两岸人民间的直接往来 |
D.坚持和平解决、同时不放弃武力 |
11.
1954年10月,周恩来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新中国
A.在外交上逐步淡化意识形态 |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
12.
萨缪尔·亨廷顿曾认为,1995年的中国“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这个立场或许反映了传统的中国观念,作为一个中央帝国,即中心国家,中国不需要正式盟友……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的冲突意味着它将重视与其他反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他的这一认识
A.肯定了中国的结盟外交政策 |
B.对中国的外交理念存在误读 |
C.强调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
D.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完全正确 |
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定海神针”,靠这根“神针”,我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该原则
①在亚洲紧张局势趋于缓和的背景下提出
②推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③是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④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①在亚洲紧张局势趋于缓和的背景下提出
②推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③是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④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4.
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
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 |
15.
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是一组是
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时间 | 国家 | 时间 | 国家 |
1955年 | 阿富汗、尼泊尔 | 1958年 |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
1956年 | 埃及、叙利亚、也门 | 1959年 | 苏丹、几内亚 |
1957年 | 斯里兰卡 | 1960年 |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
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美国
1946年1月 | 杜鲁门明确表示,“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美国对苏联“不应该再做任何妥协”。 |
1946年2月 | 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 |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美国
A.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 |
B.准备对苏联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 |
C.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
D.通过扶持和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 |
17.
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这些举动表明法国
A.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
B.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
C.与美国盟友关系破裂 |
D.积极促成欧洲联盟的建立 |
18.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反映了
A.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 |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C.世界由两极格局转为多极格局 |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19.
2008年,美国在《2025年的全球趋势》坦承:“今后15~90年里,对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际行为者更大的影响,但在一个多极世界上,它将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要小。”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基于
A.“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
B.“冷战”格局即将结束 |
C.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
D.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 |
20.
下图漫画中,英国人约翰艰难地行走在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美国山姆大叔问道:“约翰,如果没有这条绳索,你能否运送货物?”漫画说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
②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③推动欧洲走向经济合作
④直接对抗华沙条约组织

①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
②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③推动欧洲走向经济合作
④直接对抗华沙条约组织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1.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相当于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
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
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
D.西夏雕版印刷技术比较先进 |
22.
如图是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墓出土的两枚印章,印文分别是“刘贺”、“大刘记印”。下列对印章中字体描述正确的是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
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
D.勾连不断,奔放跃动 |
23.
《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A.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
B.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理论大综合 |
C.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
D.开创了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 |
24.
“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A.牛顿的经典力学 |
B.达尔文的进化论 |
C.普朗克的量子论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25.
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礙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如,康有为主张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
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
26.
胡适认为:“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郁达夫也说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存在严重的绝对化倾向 |
B.缺乏社会责任感 |
C.个性解放是其主题之一 |
D.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