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整个战役中,法国损失了约10万人,其他同盟国损失了2万人,德国损失了45,000人。这些损失还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进攻所蒙受的损失的一半。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虽然这些指责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决定性。一个因素是苏——德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希特勒能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1914年,法国曾得到在东线作战的沙俄军队相当大的援助;现在,法国必须单独与德国对抗,仅得到英国比较微薄的支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法国失败的原因。
材料 整个战役中,法国损失了约10万人,其他同盟国损失了2万人,德国损失了45,000人。这些损失还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进攻所蒙受的损失的一半。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虽然这些指责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决定性。一个因素是苏——德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希特勒能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1914年,法国曾得到在东线作战的沙俄军队相当大的援助;现在,法国必须单独与德国对抗,仅得到英国比较微薄的支持。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法国的进攻特点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法国失败的原因。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陈寅恪并非历史悲观主义者,但他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停滞不前,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造成的。……他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试图以自己的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再建与辉煌,寻找可行的途径。而隋唐和明清之交,恰是两个为传统文化带来不同发展状况的时代,一为繁荣,一为衰败。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该是相当清楚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寅格学术研究的特点。
材料 “……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陈寅恪并非历史悲观主义者,但他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停滞不前,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造成的。……他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试图以自己的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再建与辉煌,寻找可行的途径。而隋唐和明清之交,恰是两个为传统文化带来不同发展状况的时代,一为繁荣,一为衰败。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该是相当清楚了。
——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落后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寅格学术研究的特点。
2.单选题- (共8题)
4.
阿里斯提德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政治家、军事家,绰号“正义的”。前483至482年间他被雅典人以陶片放逐。残留的陶片上,人们指控他“通波斯”及粗暴对待恳求他的人。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在投票的当天,有一个不识字的市民走到他面前,要求他在陶片上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他照办了,然后问那个市民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那个市民回答:“他没有做错什么,我甚至不认识他。不过我讨厌到处听到人们称赞他‘正义’”。此材料意在说明在雅典
A.每个公民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 |
B.民主政治的广泛性和客观性 |
C.民主决定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 |
D.民主政治约束了官员的不良行为 |
5.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以上材料说明
A.外交关系拆除各种围墙藩篱 |
B.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国关系 |
C.国际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
D.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
6.
管仲为相齐国期间,齐桓公与管仲论政。齐桓公想要扩大税收来增强国力,然而管仲却认为:“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了简单却影响深远的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对材料中管仲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反对政府向百姓征收赋税 |
B.主张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
C.成为以后中国盐铁官营制度的思想渊源 |
D.有利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
7.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
B.发展海军抵抗外国的侵略 |
C.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海军 |
D.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
8.
如图所示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图(单位:百分比;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重工业基础薄弱 |
B.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 |
C.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
D.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
9.
“(他们)想纯粹依照视觉描写物体。例如画苹果不为是它是圆的、呈红色等概念性的知识所囿限,而只是按照眼睛所看到的情景来描写。因而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材料中的画家们属于
A.浪漫主义流派 |
B.现实主义流派 |
C.印象主义流派 |
D.现代主义流派 |
10.
伏尔泰是最重视中国儒学文化价值的启蒙思想之一,他在撰写第一部人类文明史《论风俗》时,有意把中国古代史安排在第一章第二章的重要位置,以此来反驳《圣经》历史是人类唯一历史的谬论,伏尔泰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法国
A.人文主义思想被普遍接受 |
B.出现了严重的宗教和社会危机 |
C.民主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
D.自然科学发展迅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