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417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国内石油产量迅速增加,并以低廉的价格向欧洲市场销售,展开与西方石油财团争夺国际石油市场控制权的斗争。面对苏联的攻势,美国人意识到,石油不仅代表着经济利益,也意味着一种“控制”和“支配”他国的权力。美国加快对“大石油中东”范围内的北非等新兴产油区的投资力度,以抢占先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在阿尔及利亚取得了石油租让地,在利比亚找到大型油田。由于美国石油资本的大量介入,到1963年,非洲最大的产油国由利比亚变成了阿尔及利亚。1973年,美国负责近东和东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西斯科公开宣扬:“美国在波斯湾的主要政策之一是,鼓励这个地区的友好国家对这个地区的集体安全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之后,美国大力扶持沙特和伊朗,增强其军事力量,使之成为遏制苏联南下的前哨。
——摘编自舒先林《冷战时期美苏博弃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美苏中东石油博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博弈中东石油的影响。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其在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当时的世界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英国已越来越无力领导世界的情况下,它还一味维持在海外的大量利益,其正当性已经越来越显薄弱;另一个是“新兴国家”们普遍奉行的乃是国家主义,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一战”发生机理时刻警醒当今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评论。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欣早在1917-1933年就帮助奠定了后来冷战和遏制苏联的政策基础。虽然没有军事对抗、武装对峙和军备竞赛,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存在:猜疑、误解、反感、畏惧等。……美国政府本来可以通过许诺提供美元和外交承认的计划防止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和约,从而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但威尔逊和蓝欣却因基本要素的存在对该计划“关上了大门”。
——据[美]戴维斯、特兰尼《第一次冷战》
材料二 在苏美建交的问题上,苏联政府的态度始终是积极、明确的,即愿意在不干涉内政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迟至1933年,罗斯福建议苏联派代表前往华盛顿就建交问题直接进行谈判。苏美两国主要围绕着两国债务问题展开。经过一番的讨价还价后,苏美两国达成有利于苏联的相关协议,并于1933年1 1月16日正式建交。
——据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美建交的历史影响。

2.单选题(共17题)

5.
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  
②在雅尔塔会议等确定的基本原则上建立
③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④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
⑤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⑥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色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③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战场战局开始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
A.太平洋、北非、苏德、中国
B.苏德、中国、北非、太平洋
C.中国、苏德、太平洋、北非
D.北非、太平洋、中国、苏德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④
8.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斯侵略的形势来说,它的来到又可谓是姗姗来迟。下列有关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
C.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从而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D.其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9.
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C.赢得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
10.
帝国主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实质是
A.惩罚和削弱战败国B.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C.稳定政局维护世界和平D.调整战胜国在东、西方的关系
11.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唯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发动对波兰的战争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2.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D.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13.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一位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的力量尚不能限制大国行动
B.大国和小国按实力有具体的不同的分工
C.第三世界拥有发言权,但霸权政治仍然存在
D.小国对冷战无可奈何
14.
《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    )
A.《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5.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16.
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17.
观察下边漫画,该漫画
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
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反映了英德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18.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英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缺乏信心B.英国试图让美苏承担更多的责任
C.英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衰落D.雅尔塔体系已经形成
19.
威尔逊认为:“我们应该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了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A.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巴黎和会B.召集华盛顿会议
C.争夺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D.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20.
从世界局势演变的过程看,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的爆发
B.各国的经济水平
C.各国的国家制度
D.各国实力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是否发生变化
21.
下列对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届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
B.提出世界上不同制度可以和平相处
C.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是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D.反战和平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