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15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404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又称作国际格局,通常指的是一些大国通过条约或协议所划分的势力范围及形成的统治秩序。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体系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

问题:
(1)请按示例,完成以下表格:
 
体系名称
形成时间
重要特征
第一次
(示例)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战争(或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帝国)后
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多极格局
 
 
 
(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
2.
文明进步

 “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l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

A.勒纳等著)

问题:
(1)推动材料中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2)简析材料中提及的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3.
致李中堂

1894年,28岁的孙文向当时身居要职的李鸿单递交一封信,其中多处涉及李鸿章及其参与的洋务运动。摘片断如下: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窃尝闻之,昔我中堂经营乎海军、铁路也,尝脣为之焦,舌为之敝,苦心劳虑数十余年,然后成此北洋之一军、津关之一路。夫以中堂之勋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佐治,无能为也,更何期其效于二十年哉?……

窃维我中堂自中兴而后,经略南北洋,孜孜然以培育人材为急务。建学堂,招俊秀,聘西师而督课之,费巨款而不惜。遇有一艺之成,一技之巧,则奖励倍加,如获异宝。诚以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心至苦而事至盛也。……

伏维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采择施行,天下幸甚。

问题:
(1)部分同学对上书时孙中山的政治立场有以下几种看法: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你认可哪一说?试说明理由。
(2)材料中的“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的“膏肓之病”指的是什么?并解释你的判断依据。
(3)你如何看待孙中山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看法?
4.
世易时移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问题:
(1)简述“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具体表现。
(2)你认可“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吗?请简述理由

2.单选题(共25题)

5.
雅典民主政治从梭伦、克里斯蒂尼到伯利克里时代不断发展。此时的中国和古罗马大致处于
A.西周时期、共和时代B.东周时期、共和时代
C.秦汉时期、帝国时代D.魏晋时期、帝国时代
6.
“它,曾经是大陆法系的发祥地;也曾是唤醒人性的辐射地;更是全新经济要素的孵化地”。这里的“它”指的是
A.意大利B.德意志C.法兰西D.英吉利
7.
威廉·李卜克内西如此形容德国:“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由它托起”。此话意在说明
A.德国的社会结构极其稳定B.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深厚
C.德国沿袭普鲁士尚武传统D.军人在德国享有崇高地位
8.
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就曾声称“朕即国家”,自视为神的化身。这间接表明当时法国的政治制度是
A.封建等级制
B.等级君主制
C.专制君主制
D.议会民主制
9.
上海开埠后,几乎呈现出清朝县衙、外国租界和帮会“三分天下”的局面。这种情况说明近代上海是
A.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据点B.中国市政现代化的历史写照
C.中国近代化和半殖民地化的缩影D.中国走向文明世界的窗口
10.
下图漫画作者的立场倾向于
A.边区政府B.国民政府C.汪伪政权D.伪满洲国
11.
谭嗣同《题江建霞东邻巧笑图诗》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该诗中“四万万人齐落泪”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割香港B.《北京条约》失九龙
C.《马关条约》割台湾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12.
下图是1914年版某机构的徽章。从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徽章所反映出的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这一机构
A.即 “三省六部”中的“工部”B.在中国上海土生土长
C.管理阶层由多国组成D.损害了中国主权完整
13.
“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上引文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
“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根据史实判断材料中的该“公报”出自
A.雅尔塔会议B.波茨坦会议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15.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呀。”周恩来这段话说的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
D.中日正式建交
16.
一位外交官在1946年写道:“我们……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位外交官很可能来自
A.美国B.苏联C.日本D.德国
17.
观察下侧图表,其中甲国是
A.英国B.法国C.俄国D.德国
18.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 1819年去世一位伟人讣告中的一句话。这位伟人是
A.瓦特B.哈格里夫斯C.法拉第D.爱迪生
19.
下图的新闻报道,最可能出自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20.
《资治通鉴•唐纪》载:“凡三年,运粮七百万石”。 实现这规模巨大运输的主要通道是
A.弛道B.海路C.长江D.运河
21.
建国前夕,***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依据这一观点,建国后进行了
A.土地改革
B.农业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联产承包
22.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事件却往往与道德的要求背道而驰,“文明”的进步似乎都要忍受道德的谴责,以下组合最能说明上述情况的是
A.黑奴贸易和蒙古西征B.种族灭绝和殖民扩张
C.农奴制度和庄园经济D.圈地运动和西进运动
23.
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定的一部宪法中规定:“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这一规定的思想精髓源于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马基雅维利D.狄德罗
24.
观点与下图漫画的主旨接近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卢梭C.潘恩D.洛克
25.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世人对此言论进行了新的提炼,变成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D.脱亚入欧,全盘西化
26.
***在《“七大”工作方针》:“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人……那个时候……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文中的“那个时候”和“这个杂志”分别指
A.维新运动时期 、《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少年中国》
C.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D.五四运动时期、《每周评论》
27.
“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天演、物竞、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成为最流行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的人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为自己家中子弟取名。上述现象的出现,归因于
A.“进化论”观点科学前卫B.民主革命派的宣传发动
C.民族危机促国人思想启蒙D.近代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28.
“1939年起,德国采取一连串的对外侵略行动,波兰、捷克、挪威相继为德国控制,1940年六月以后的一年里,只有一个欧洲国家与德国抗衡。”这个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苏联
29.
清朝建立后,以最优荣的古帝王礼管理明十三陵,康熙帝更是多次亲率大臣祭奠明孝陵。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
A.赢得遗民支持,改善满汉关系B.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大清政权
C.表明文化臣服,实现政权过渡D.淡化征服意识,表明文化认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