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若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当时,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被派往法国分别配属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中。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和国内民众遥相呼应,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他们和北京、上海的青年们,同样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摘编自《华工军团的血色浪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若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当时,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被派往法国分别配属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中。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和国内民众遥相呼应,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他们和北京、上海的青年们,同样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摘编自《华工军团的血色浪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的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1)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
(2)材料二的作者又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你有何认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的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1)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
(2)材料二的作者又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你有何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请回答:
(1)简析“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历史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其主要表现是“战争催生了新世界”,请概述“新世界”的主要内容。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请回答:
(1)简析“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历史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其主要表现是“战争催生了新世界”,请概述“新世界”的主要内容。
2.单选题- (共19题)
4.
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
B.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
C.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
D.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
5.
1907年,德国将军弗里希说:“战争是具有头等重要性的生物必需,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省却的一个定期性因素,假如没有战争,这将会排除种族的所有进步,并进而使所有真正的文明消亡。”这种观点
A.说明了战争对人类进化的科学作用 |
B.片面地运用进化论解读人类社会进程 |
C.有力挑战了天主教宣扬的封建神学 |
D.体现出法西斯所宣扬的民族主义观念 |
7.
《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他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劣势 |
B.社会矛盾的尖锐 |
C.军事生产的膨胀 |
D.军事战略的失误 |
8.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A.德国吞并奥地利 |
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
9.
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
B.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
C.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
D.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
10.
绥靖政策是盛行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重要政策,下列内容不能体现其实质的是
A.英法在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中国、西班牙等国家中表现出的纵容或不干涉政策 |
B.美国面对法西斯侵略表现出的“中立”政策 |
C.慕尼黑阴谋和后来出现的“静坐”战争 |
D.苏联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 |
11.
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 |
B.两个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 |
C.两个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两个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 |
12.
1930年,希特勒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那他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德国)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对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
B.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 |
C.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 |
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 |
13.
德、法、英、比、意《相互保证公约》中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边界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这一规定表明
A.该公约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 |
B.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
C.该公约增强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 |
D.德国开始撕破了《凡尔赛和约》 |
14.
1917年出现于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在俄国3月和11月爆发了两次革命,深刻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这种“影响”可以理解为
A.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B.德国集中军事力量在西线,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
C.欧洲东线战事基本结束,加速了一战的进程 |
D.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标志着一战的结束 |
15.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
D.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
16.
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提出:“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这说明了日本
A.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东三省 |
B.侵略计划中东三省的地位重要 |
C.侵占东三省是为打击美国 |
D.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性质不同 |
17.
1921年8月21日,美国总统哈定正式邀请英、法、日、意、中五国参加华盛顿会议。下列对美国积极筹备召开此次国际会议的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
B.处置德国及维护世界和平 |
C.谋求拆散英日同盟的途径 |
D.力图削弱英日的海上力量 |
18.
1936年,欧亚非发生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西班牙发生内战,中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上述事件体现的共性是
A.欧亚法西斯国家开始联合军事行动 |
B.西方大国在上述事件中起积极作用 |
C.世界局部战争形势已十分严峻 |
D.苏联对欧亚非弱国给予经济援助 |
19.
关于1928年签订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规定明确责任 |
B.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
C.制定了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
D.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
20.
《新全球史》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欧洲的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下列最能说明“欧洲的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的是
A.英、法、美控制了国联 |
B.美苏“冷战”,欧洲渔翁得利 |
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
21.
《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