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举行的会议上,做了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讲演,于是,这场被蒋称作“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的新生活运动全面推开。其主要内容是: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礼为四维之首,就是规规矩矩,不犯上作乱。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做起,规定要拔上鞋跟,扣齐钮颗;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和洽邻里,同谋公益等。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在一个政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之下,绝对统一,绝对团结,绝对服从命令。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特别是军事化为目标,随时准备捐躯牺牲,尽忠报国。这一运动声势浩大地推开,蒋自任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长。新生活运动横跨八年抗战,到1949年国民党因内战失利而暂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生活运动的意义。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举行的会议上,做了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讲演,于是,这场被蒋称作“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的新生活运动全面推开。其主要内容是: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礼为四维之首,就是规规矩矩,不犯上作乱。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做起,规定要拔上鞋跟,扣齐钮颗;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和洽邻里,同谋公益等。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在一个政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之下,绝对统一,绝对团结,绝对服从命令。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特别是军事化为目标,随时准备捐躯牺牲,尽忠报国。这一运动声势浩大地推开,蒋自任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长。新生活运动横跨八年抗战,到1949年国民党因内战失利而暂停。
——据刘利民《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等文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生活运动的意义。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布赖恩是美国资深政治家,他的“治世良方”是“订约双方同意,所有存在争端的问题,在外交解决失败后都应提交到一个国际委员会调查”。他将这为期六个月或一年的调查期称为“冷却期”,他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源于一时的冲动。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人们重新恢复理智,就能够阻止战争。同时他还认为,在建立这一公正、和谐、和平的国际关系中,美国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参与者,而是唯一的领导者;美国领导世界所凭借的绝不是武力优势,而是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1912年12月,威尔逊请布赖恩出任国务卿。上任以后,布赖恩迅速完成了一项外交壮举——与三十个国家签订了仲裁条约,包括了除日本、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以外的世界所有主要国家。“我相信一千年后,在世界议会大厦上,我的名字与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将会和这些条约联系在一起。这些条约也将保证我国十个世纪的和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赖恩的和平外交构想。
布赖恩是美国资深政治家,他的“治世良方”是“订约双方同意,所有存在争端的问题,在外交解决失败后都应提交到一个国际委员会调查”。他将这为期六个月或一年的调查期称为“冷却期”,他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源于一时的冲动。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人们重新恢复理智,就能够阻止战争。同时他还认为,在建立这一公正、和谐、和平的国际关系中,美国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参与者,而是唯一的领导者;美国领导世界所凭借的绝不是武力优势,而是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1912年12月,威尔逊请布赖恩出任国务卿。上任以后,布赖恩迅速完成了一项外交壮举——与三十个国家签订了仲裁条约,包括了除日本、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以外的世界所有主要国家。“我相信一千年后,在世界议会大厦上,我的名字与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将会和这些条约联系在一起。这些条约也将保证我国十个世纪的和平。”
——摘编自蔡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布赖恩的和平外交》
(1)根据材料,概括布赖恩的和平外交的基本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赖恩的和平外交构想。
3.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03年湖北幼稚园筹创后,中国幼稚教育出现仪型西洋,成为富家子弟的“专利品”等问题。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教育流行的弊病,把“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作为办园方向,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和女工聚集区域,亲自领导和创办了一批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儿团,端正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陶行知大胆创造,勇于开拓,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教育“沿袭陈法”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进行了批判。陶行知把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加以吸收改造,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从而创立了他全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生活教育理论。针对当时我国幼儿教师奇缺,而幼稚师范学校又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幼稚园师资问题,陶行知从传统“艺徒制”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用“艺友制”方法来培养幼儿师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1903年湖北幼稚园筹创后,中国幼稚教育出现仪型西洋,成为富家子弟的“专利品”等问题。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教育流行的弊病,把“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作为办园方向,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和女工聚集区域,亲自领导和创办了一批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儿团,端正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陶行知大胆创造,勇于开拓,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教育“沿袭陈法”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进行了批判。陶行知把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加以吸收改造,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从而创立了他全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生活教育理论。针对当时我国幼儿教师奇缺,而幼稚师范学校又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幼稚园师资问题,陶行知从传统“艺徒制”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用“艺友制”方法来培养幼儿师资。
——郑国凤《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账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昭王曾深感忧虑地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

考古学者在西汉都城长安遗址,曾发掘一座建于汉高祖时期而在王莽末年毁于兵火的武库,出土了大量铁制的刀、剑、矛和斧等,仅铁煤一种就达一万余件,还有绣结成块的铁盔甲;而青铜兵器极少,主要是煤,其数量只有出土铁做的十分之一左右。
秦昭王曾深感忧虑地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

考古学者在西汉都城长安遗址,曾发掘一座建于汉高祖时期而在王莽末年毁于兵火的武库,出土了大量铁制的刀、剑、矛和斧等,仅铁煤一种就达一万余件,还有绣结成块的铁盔甲;而青铜兵器极少,主要是煤,其数量只有出土铁做的十分之一左右。
——摘自《中国古代武器演变考证》等
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对先秦时期冶炼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9题)
6.
克利斯提尼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每个区有若干个自治村社组成,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由此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
A.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 |
B.摧毁了氏族制残余 |
C.扩大了民主力量 |
D.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7.
1865年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其中规定:“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这一规定
A.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B.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
C.加强了公民与联邦政府的联系 |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9.
鸦片战争后,钦差大臣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骞难制,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据此可知耆英
A. 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
B. 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
C. 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
D. 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
A. 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
B. 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
C. 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
D. 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
10.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一次的激进主义革、这说明“八二定法”
A. 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致
B.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A. 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致
B.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11.
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
C.突出思想意识形态 |
D.推行睦邻友好政策 |
12.
据《南方人物周刊》记载:1935年,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强行增持官股至50%,把这两家金融机构收归“国营”。中国银行的前身为大清的户部银行,后来又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自其创办之始,就写明“官商各占股份50%”,只是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据此可知,1935年金融机构的调整
A. 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
B.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实属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
D.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A. 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
B.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实属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
D.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13.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 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A. 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 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