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2017--2018学年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6课 抗日战争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3993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2016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都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牵涉中国的国家利益。纵观历史,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894年成为世界GDP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美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
——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 (1931年)是年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面对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
----—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  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有了广泛的权力。……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的培训和装备30多个中国陆军师。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四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的内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在三四十年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能够胜利与什么战线的建立有关?该战线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三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4.
“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尤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B.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5.
近代《申报》曾评述道:“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我们的抗战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不过,从这次晋北的初步进展中,我们却得到了一个深切的教训,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
②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
③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
④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6.
下表是二战时期日军在亚太地区的兵力分配表。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部署说明了
A.日本在世界各地都发动了侵略战争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在多个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
7.
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
①人民军队的摇篮
②中国革命的摇篮
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
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错误的是
A.①这支人民军队的诞生,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B.②在此产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③这里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D.①南昌、②井冈山、③瑞金
8.
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
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C.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
9.
民国时期,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针对的事件使
A.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B.广大的东北地区沦为殖民地
C.国共由两党对抗走向合作D.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0.
1942年刘伯承在报告中指出:“百团大战总的来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报告中所说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A.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沉重打击屯集在华北地区的日军
D.战略上支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1.
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12.
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执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材宁次意在强调
A. 日军始终把国民党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 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 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 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13.
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C.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4.
1943年2月《新华日报》发表新华社社论认为:“收复缅甸,不仅可以恢复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而且可以拿它作为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收复缅甸,是真正准备大陆反攻的重要步骤。”中国共产党旨在
A.给予盟国联合作战的舆论支持
B.强调抗战全面反攻时机的成熟
C.宣传国共合作抗战的伟大功绩
D.表明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15.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
A.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是研究全面抗战的珍贵史实
D.是后人伪造的史实
16.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A.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实力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D.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17.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人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举助成吉思汗陵柩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民族平等政策B.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
C.促进了民族融合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18.
《吕正操回忆录》记载:“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文中的“大会”是指
A.中共瓦窑堡会议B.中共洛川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了电影《开罗宣言》。下列关于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罗斯福、斯大林、蒋介石签署了《开罗宣言》
B.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怀抱
C.会议就战后处理日本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进行了商讨
D.中华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3.选择题(共2题)

20.

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是(  )

21.

某同学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