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卓越贡献,从中也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包括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与蓄意破坏会议的美国进行斗争;对有一定和平愿望但又态度动摇的英、法既斗争又联合;对有中立倾向的老挝、柬埔寨王国政府采取和解政策;与友方(越南和苏联)密切合作、保持一致,但又不消极等待……在谈判过程中,他则始终清醒地估计到美国干涉造成战争国际化的可能性及其严重后果,因此当出现僵局时,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妥善考虑适当的让步……极力避免谈判破裂。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和平解放”台湾思想提出的相关国际背景。有学者认为“‘一纲四目’为‘一国两制’构想奠定了初步框架”,结合其内容加以说明。
材料一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包括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与蓄意破坏会议的美国进行斗争;对有一定和平愿望但又态度动摇的英、法既斗争又联合;对有中立倾向的老挝、柬埔寨王国政府采取和解政策;与友方(越南和苏联)密切合作、保持一致,但又不消极等待……在谈判过程中,他则始终清醒地估计到美国干涉造成战争国际化的可能性及其严重后果,因此当出现僵局时,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妥善考虑适当的让步……极力避免谈判破裂。
——曲星《试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
材料二 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思想,就是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形成的(周恩来)科学地概括出“一纲四目”思想。“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则是:(1)台湾统一于中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一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郭溪土《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的外交策略。结合所学,指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所发挥的作用。(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和平解放”台湾思想提出的相关国际背景。有学者认为“‘一纲四目’为‘一国两制’构想奠定了初步框架”,结合其内容加以说明。
2.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注:在美洲地区),打破了地区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
材料二 世界财富分配极不均衡。从区域分布来看,财富高度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拥有全球财富的90%。从人口分布来看,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高收入国家的人口相对较少,却拥有世界财富的大多数。相反,人口众多的中国、非洲、印度和其他亚洲低收入国家拥有较少的世界财富份额。
材料一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注:在美洲地区),打破了地区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指出各种族第一次“直接交往”的事件,并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哥伦布“抵达圣萨尔瓦多”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材料二 世界财富分配极不均衡。从区域分布来看,财富高度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拥有全球财富的90%。从人口分布来看,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高收入国家的人口相对较少,却拥有世界财富的大多数。相反,人口众多的中国、非洲、印度和其他亚洲低收入国家拥有较少的世界财富份额。
——2000年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全球家庭财富分配情况》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
牛顿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分解为有理性的人能发现的少数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学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牛顿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分解为有理性的人能发现的少数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学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牛顿在思想上还受到英国的思想家培根、洛克和摩尔等人的影响,他们都强调经验论的作用。在科学家思想和神学思想上,牛顿又受到同时代的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的影响,认为每一个哲学家的最崇高的职责是认识并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完美,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它只是上帝的神性的外在形式,它可以为人类所认识和想象,人类只能通过自然哲学去研究自然才能最终认识上帝。在此意义上,牛顿毕生所从事的各种研究,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炼金术、圣经考古学和圣经年代学以及神学等,都是服务于他心目中上帝的。——王克迪《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者序言》
(1)材料一中“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牛顿理论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牛顿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
平遥古城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关于平遥古城的城市布局,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平遥古城是一座依据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是汉民族文化的历史载体。②明清平遥城的建设在遵循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则和形制的基础上,处处体现着强烈的商业色彩和烙印。平遥城城内“干”字形街道上货栈旅店、票号钱庄、木行车铺一类的店铺鳞次栉比,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大量的人流、车流、物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2)阅读材料二,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阐明儒家礼制思想对平遥古城的影响。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说明明清平遥城如何处处体现强烈的商业色彩和烙印。(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不得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关于平遥古城的城市布局,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平遥古城是一座依据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是汉民族文化的历史载体。②明清平遥城的建设在遵循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则和形制的基础上,处处体现着强烈的商业色彩和烙印。平遥城城内“干”字形街道上货栈旅店、票号钱庄、木行车铺一类的店铺鳞次栉比,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大量的人流、车流、物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刘志平《商业发展影响下的明清平遥古城》等整理
(1)根据图一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汉代“市”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图二的建筑名称及其地位。(2)阅读材料二,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阐明儒家礼制思想对平遥古城的影响。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说明明清平遥城如何处处体现强烈的商业色彩和烙印。(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不得分)
2.单选题- (共21题)
5.
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例如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他们认为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必须以此为最高准则。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制定遵循了自然法原则 |
B.自然法是与自然有关的法律条文 |
C.罗马法继承了古希腊的法律条文 |
D.体现了罗马法司法程序的进步性 |
7.
英国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 ……是最值得考虑的”……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材料中的 应是
A.宁波 |
B.福州 |
C.广州 |
D.厦门 |
8.
日前上映的电影《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后,又一部阵容华丽、气势恢宏的史诗之作。电影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90年前的南昌起义
A.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 |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C.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
D.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
9.
《新华日报》4月8日报道“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材料所述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
D.“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 |
10.
用大事年表的方式来串联中外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在大事年表中应放在同一年的是
①欧元正式问世
②中国加入WTO
③澳门回归
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进宪法
①欧元正式问世
②中国加入WTO
③澳门回归
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进宪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1.
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
A.全国人大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 |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 |
12.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及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种形式,而有俄罗斯学者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这两种观点
A.都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
B.认为多极化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必然走向 |
C.试图将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冷战局面扩大化 |
D.忽略了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宗旨 |
13.
小强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相关发明时,有意识地进行了归类梳理,但漏洞较多,其中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 | 类别 | 发明 |
A | 动力 | 珍妮机、联动式蒸汽机、电动机 |
B | 交通 | 蒸汽机车、轮船、电车 |
C | 通信 | 电话、电报、电影放映机 |
D | 纺织 | 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抽水机 |
A.A |
B.B |
C.C |
D.D |
14.
下面是1871~1893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阶段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单位:公担)
| 1871~1873 | 1891~1893 |
茶叶 | 1022159 | 1055064 |
蚕丝 | 37529 | 59946 |
大豆 | 57506 | 760522 |
棉花 | 8486 | 290417 |
(单位:公担)
A.是洋务运动发展带来的结果 |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
C.说明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 |
D.改变了清王朝的对外贸易格局 |
15.
2000年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美国出现克林顿所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的推行
②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攻势地位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起了积极作用
④混合市场经济的推行
①“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的推行
②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攻势地位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起了积极作用
④混合市场经济的推行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④ |
16.
抗战时期,知名学者马寅初抨击说:“有几位大官乘国家之危急,挟政治之势力,勾结一家或几家大银行,大做其生意,或大买其外汇。其做生意之时,以统制贸易为名,以大发其财为实,故所谓统制者是一种公私不分之统制。”马寅初抨击的是
A.日本实施的统制经济 |
B.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 |
C.美国对中国资本输出 |
D.急剧膨胀的官僚资本 |
17.
唐末,都城长安城西市的居民区延寿坊有“鬻金银者”,东市的居民区“宣阳(坊)彩缬铺”的张言“为街使郎官置宴”。这表明
A.草市方便了民众生活 |
B.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市内 |
C.官营的市场比较发达 |
D.政府对市已不再直接监管 |
18.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共历史上有类似表述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C.中共八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由贵族团体和由选举产生的代表平民的团体共同拥有,二者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也有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思想渗透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民主 |
B.共和 |
C.分权 |
D.平等 |
20.
中国古代科技曾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水力鼓风冶铁装置出现
②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③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④中国工匠制成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
①水力鼓风冶铁装置出现
②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③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④中国工匠制成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
A.①③②④ |
B.①④③② |
C.②①③④ |
D.④②③① |
21.
康有为写道:“百事万世,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梁启超则称:“进化者,向一目的而上进直谓也。日迈月征,进进不已,必达于其极点。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上述思想意在
A.批判封建纲常名教 |
B.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
C.宣传资产阶级革命 |
D.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
22.
1941年,美国驻苏联大使戴维斯的回忆录《莫斯科行动》出版。该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为莫斯科“大清洗”辩解,而这不仅被美国华纳兄弟拍摄成宣传斯大林的同名影片,还受到了罗斯福的默许和高度重视。这反映出美国
A.借机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 |
B.意欲借苏联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 |
C.抑制法西斯寻求合作的宣传需要 |
D.意图缓和与苏联的冷战对峙局势 |
23.
结合下图讽刺漫画,思考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到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英、法、俄等国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
B.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
C.对德奥集团的霸权野心怀有恐惧 |
D.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
24.
1938年9月30日发表的《英德宣言》称:“我们认为昨晚签订的协定以及英德海军协定,乃是我们两国人民永远也不再彼此进行战争这一愿望的象征。”宣言中“昨晚签订的协定”是
A.《大西洋宪章》 |
B.《慕尼黑协定》 |
C.《反共产国际协定》 |
D.《相互保证公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