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397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又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运用20世纪世界史的史实,就生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要素对材料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通过德国皇帝在帝国议会发表了一篇有着深远影响的演说。他郑重地向帝国议会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就是在这篇演说里,宣布了实行三种保险的计划。这一计划经过议会长时间的辩论,陆续在议会通过。由于德国这三个保险立法实施得最早,它们在其后的30年里,成了其他欧洲国家调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典范”。这几个立法经过以后一些局部性的修改,一直沿用至今。
——黄素庵《西欧“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避免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1935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工人,每月可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所需资金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以保险费的形式交纳,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摘编自王斯德《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福利制度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德、美社会保障的共同特点。

3.单选题(共6题)

3.
根据查尔斯·斯帕尔1896年的统计,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90%。到20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88%。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危机
B.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
C.追逐财富成为时人普遍愿望
D.阶级对立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4.
下表反映了美国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3
5.5%
47.2%
48.3%
1963—1967
3.3%
43.5%
53.2%
 
A.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
C.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D.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
5.
一战前,英国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食利阶层,这一阶层向国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以此获取利润,在国内大量修建狩猎场和赛马场。这一变化反映英国
A.国际金融竞争力下降
B.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C.社会创新氛围不足
D.第三产业得以兴起
6.
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为此他采取了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规定最高工作时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7.
1988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
A.全面放弃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消除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平
C.尽力争取议会中工党的支持
D.增强英国经济复苏发展活力
8.
1941年,美国驻苏联大使戴维斯的回忆录《莫斯科行动》出版。该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为莫斯科“大清洗”辩解,而这不仅被美国华纳兄弟拍摄成宣传斯大林的同名影片,还受到了罗斯福的默许和高度重视。这反映出美国
A.借机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
B.意欲借苏联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
C.抑制法西斯寻求合作的宣传需要
D.意图缓和与苏联的冷战对峙局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