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3)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
材料 一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出于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密切美台关系……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停火问题”,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邓小河《蒋介石三次抗拒美国图谋分裂中国内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和具体表现。(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3)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据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单选题- (共12题)
3.
有学者提到:二战后,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苏联意识到要善待在亚洲、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显著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同时在捍卫威尔逊民族自决观点中,美国人感到需要遏制共产主义运动的全球扩散。这反映了
A.二战期间美苏同盟关系 |
B.“冷战”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D.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形成 |
4.
1973年,包括苏联在内的欧美35个国家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的《欧洲安全和合作最后文件》提出“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和“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原则。之后苏联却在东欧部署导弹,并武力干涉南部非洲、红海和阿富汗等地事务。这反映了当时
A.苏联掌握了世界的主导权 |
B.美苏军事力量此消彼长 |
C.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不涉及外部安全事务 |
D.美国失去遏制苏联的实力 |
5.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许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加剧 |
B.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
C.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
6.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说明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C. 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D. 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C. 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D. 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7.
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美苏“冷战”的开始
B. 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 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D. 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A. 美苏“冷战”的开始
B. 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 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D. 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8.
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
A. 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
B. 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
C. 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 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A. 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
B. 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
C. 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 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9.
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A. 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B. 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C. 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 是美国建设“伟大社会”的尝试
A. 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B. 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C. 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 是美国建设“伟大社会”的尝试
10.
某学者认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倒退,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这两个事件
A.导致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 |
B.直接导致冷战的开始 |
C.增强了世界战争的威胁 |
D.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 |
11.
“三环外交”是英国在二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此外交战略
A. 削弱了二战后美国、苏联的实力
B. 有利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 推动了战后英国加入欧洲的联合
D. 目的是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
A. 削弱了二战后美国、苏联的实力
B. 有利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 推动了战后英国加入欧洲的联合
D. 目的是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
12.
肯尼迪任总统期间,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据此可知美国
A. 冷战思维影响到政府决策
B. 分权制衡受到冲击
C. 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
D. 国家垄断深入发展
A. 冷战思维影响到政府决策
B. 分权制衡受到冲击
C. 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
D. 国家垄断深入发展
13.
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A.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 |
B.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
C.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
D.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