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注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形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注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形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
——据梁治平《法辨》、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在富商大贾中,“儒商”人数明显增多,商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心加强,产生了商人文化,如尊崇子贡、范蠢等富商典范,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唐宋以来,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等,这就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应工组织生产。
新航路开辟后,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创造了有效的商业行为和更高的商业利润。如16世纪中叶,英国利用尼德兰移民的力量,成功地生产了“绒线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17世纪西欧各国积极投入到世界贸易竞争大潮,特别是英国,制定优惑政策,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西欧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并说明与西欧相比影响中国商业革命转型的因素。
材料一 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在富商大贾中,“儒商”人数明显增多,商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心加强,产生了商人文化,如尊崇子贡、范蠢等富商典范,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唐宋以来,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等,这就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应工组织生产。
——摘编自唐文基《16到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16世纪西欧的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如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英国的圈地运动,都有益于商业发展。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17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创造了有效的商业行为和更高的商业利润。如16世纪中叶,英国利用尼德兰移民的力量,成功地生产了“绒线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17世纪西欧各国积极投入到世界贸易竞争大潮,特别是英国,制定优惑政策,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
——摘编自王素琴《对西欧封建商业迅速跨越资本主义门槛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呈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西欧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并说明与西欧相比影响中国商业革命转型的因素。
2.单选题- (共20题)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
B.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
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4.
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定都波恩和柏林。1990年,两德签署统一条约,东德作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1991年,德国决定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德国定都柏林旨在
A.消除德国东西部的差异 |
B.缓解美苏在欧洲的对抗 |
C.加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
D.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 |
5.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4年曾经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这导致后来
A.美国领导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
B.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
C.美国在战后推行霸权政策 |
D.美国同苏联对抗不断升级 |
6.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思想解放的程度 |
B.中央集权的强弱 |
C.经济结构的差异 |
D.海军实力的高低 |
7.
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新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土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A.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变 |
B.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
D.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
8.
1903年,美国学者泰罗出版《工场管理》一书,开始尝试把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管理科学。1911年,泰罗更为系统完善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稍后美国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现代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开始确立,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关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B.现代管理学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
C.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 |
D.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 |
9.
研究表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到2先令3便士;与此同时,英国主要粮食北其是大麦、小麦的价格显著下降。这一状况
A.得益于工业革命发展 |
B.降低了社会消费水平 |
C.提升了农业产收益 |
D.刺激了工业技术革新 |
10.
在新大陆的金根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达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根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網、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11.
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地输往英国。这表明
A.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 |
B.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 |
C.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
D.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 |
12.
初生是指类似发明的现象,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衍生是指类化发明以后,继起者的模仿或修改。下列现象属于衍生的是
A. 中国的文官制度
B. 美国民主共和制
C. 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日本的工厂制度
A. 中国的文官制度
B. 美国民主共和制
C. 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日本的工厂制度
13.
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
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
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
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
14.
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
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
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
15.
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
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 |
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 |
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
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 |
16.
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 1914—1920 | 1894—1920 |
外国在华资本 | 15.83% | 4.50% | 13.11% |
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 14.44% | 6.31% | 11.88% |
14.54% | 3.81% | 10.71% | |
15.08% | 10.54% | 13.84% |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17.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
C.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
18.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自己生产的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被废止 |
B.体现了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
C.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 |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
19.
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
B.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
C.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
20.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
B.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 |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
21.
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A.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 |
B.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
C.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
D.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