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云南昆明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393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0/7/1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的阿尔伯特亲王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1849年,艺术协会开始酝酿筹划规模更大的博览会时,阿尔伯特提出要求“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的设想,要求能在伦敦海德公园中找到最好的展览场地,以举办一届规模宏大的世界博览会。……“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了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诞生。(注: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举行)
——《水晶宫的魅力——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纪实》
(1)根据材料归纳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1900年4月,巴黎万图博览会开幕,这是巴黎第三次举办博览会,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九届博览会,参观者达4000万人,被称为“世纪之总”。本次博览会上展示了西方社会19世纪的技术成就,以产业革命为龙头的世博会由此达到最高潮。但这也是世博会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
——《世博,人类的聚会——世界博览会历程回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辉煌”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是原子球,它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当时比利时是欧洲共同体的发起国之一,布鲁塞尔被称为“西欧的首都”。时的欧共体拥有9个成员国,而比利时国内也划分为9个省。因此原子球象征着比利时国家和西欧各国团结、联合的标志。……经历了二战后,每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原子球体现了时代的主体意识……
——《原子球,人道主义的光芒——记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3)“经历了二战后,每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其历史含义是什么?原子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体意识? 
材料四 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也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的博览会。

(4)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上海世界博览会体现了哪些时代理念?

2.单选题(共13题)

2.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 )
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B.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D.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3.
美国历史上的两次战争都跟统一有关系,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A.战争均冲击了欧洲国家的世界殖民体系
B.两者均为资产阶级革命
C.两者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前者以争取国家独立为目标,后者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旗帜。
4.
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最突出的共同点是()
A.都反映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B.都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都代表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利益
5.
美苏争霸中美国和苏联对中国政策的变化从根本取决于()
A.美苏经济、军事力量的变化和战略要求B.中国地位的提高
C.美国的意志D.苏联的意志
6.
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
A.贸易范围的扩大
B.商业资本的发展
C.航路中心的改变
D.商品种类的增多
7.
揭露英国田地运动导致“羊吃人”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作品是()
A.《神曲》B.《愚人颂》C.《巨人传》D.《乌托邦》
8.
甲午战争爆发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在
A.工场手工业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D.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时期
9.
洋务运动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②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近代化
③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④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
10.
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动机是()
A.自强求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B.师夷长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励精图治,洗雪甲午战败耻辱D.维新变法,挽救民族严重危机
11.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此材料反映的是()
A.洋商向中国企业传导技术
B.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压迫和束缚
C.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压迫和束缚
D.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12.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康有为
B.李鸿章
C.孙中山
D.陈独秀
13.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体系
C.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14.
慕尼黑的妥协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3.选择题(共10题)

1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16.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分别是什么?
17.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由1931年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13年的2.6%增长为1937年的10%。苏联工业发展的速度,是当时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   )

18.“慕尼黑协定”所反映的重要问题是(   )

19.“慕尼黑协定”所反映的重要问题是(   )

20.“慕尼黑协定”所反映的重要问题是(   )

21.阅读材料:

1936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飞机、汽车和各种重型机械增长非常迅速。同时人民的生活日用品,如粮食、服装、烟、酒等则严重不足。据说,一条相当普通的牛仔裤,在前苏联算得上生活奢侈品,一般人根本买不到。

据此,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怎样的问题?谈谈你设想的解决方法。

22.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

2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

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属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关于它们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