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387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7/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2.
   材料:1933年4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有77%被美国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
3.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20世纪出现的两大国际组织,它们
①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后诞生的国际性组织
②都体现了世界大战后人们对和平与安全的追求
③都以“大国一致”作为共同的运行机制
④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实践中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
材料一:当今最大的国际恐怖组织“伊黎”的前身是“基地”组织2004年设在伊拉克的分支,招收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2011年,随着美国撤军伊拉克和叙利亚内乱的爆发,“伊拉克伊斯兰国”开始在伊拉克攻城掠地,并进军叙利亚,2013年,与叙利亚一反对派武装组织联合成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家”(简称“伊黎”),其头目巴格达迪自称哈里发,宣称对于穆斯林世界(包括历史上阿拉伯帝国曾统治的地区)拥有权威地位。不久,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出现了拥护“伊黎”的地方政权,全世界还有数十个极端组织宣誓效忠“伊黎”。“伊黎”及其支持者制造了一系列针对平民、异教徒和民航客机的恐怖袭击事件,还运用现代媒体在世界范围内招收“圣战”成员。
——摘编自刘中民《国际反恐形势进入新历史阶段》
材料二:2014年9月,美国联合西方盟国和沙特等地区盟国组建国际反恐联盟,并支持叙利亚的反政府武装组织,借以打击亲俄罗斯的巴沙尔政权和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俄罗斯认为美国反恐不力,出兵重创了叙利亚境内的“伊黎”。沙特、卡塔尔等国由于同叙利亚政权存在教派对立等原因,在打击“伊黎”的同时,也支持叙利亚的反政府组织。伊朗则公开支持巴沙尔政权。法国继续执行对中东事变积极干预的政策。但法国未对《沙尔利周刊》恐怖事件后国内存在的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宗教、族群矛盾予以深刻反思和积极应对,这或许是此次巴黎遭恐怖袭击后法国必须正视和反思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当今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国际反恐斗争呈现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22题)

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要“抓住有利时机”、要把握“有利的战略机遇期”等等。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6.
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昭示我们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
B.当前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国家间的对抗和战争
C.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仍然存在
D.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世界经济的发展
7.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C.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D.二战后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8.
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的竞争。”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下的各国关系是伙伴而非敌对
C.冷战的目的是实现现代化与全球化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9.
二战后的最初几年内,有一些典型文章发表,如《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等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这些发表的文章
A.成功预见了二战后欧洲的发展
B.是基于二战对欧洲国家的负面影响
C.体现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确立
D.说明了欧洲国家整体上已落后世界
10.
1953年7月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的《停战协定》,在维持南北分治、保持半岛的“冷和平”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但近几年来“朝核危机”的久拖不决,加剧了半岛局势的动荡。这表明
A.东北亚国际结构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B.原有停战机制难以适应局势的变化
C.冷战后朝鲜半岛依然存在冷战思维
D.南北朝鲜对峙是问题产生根源所在
11.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这说明他主张:
A.最大限度削弱德国,建立欧洲大陆霸权
B.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保持欧洲大陆均势
C.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D.保留德国一定的实力,平息德国的不满
12.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名称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可见他认为联合国的设立
A.未阻止大国冲突的升级
B.旨在维持战后美苏均势
C.有效地解决了国际争端
D.难以制约大国间的博弈
14.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15.
在一战的诸多各色战役中,下列哪一战役和另外三个战役的发动方不同的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16.
1932年,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纳粹是德语“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字缩写的音译。上述材料说明
A.纳粹党具有极强的军事侵略性
B.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
C.纳粹党上台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17.
对下图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C.美国无法实现操纵国际联盟的计划
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
18.
读下图,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19.
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难道我们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我们”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
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
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 )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B.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21.
(题文)《联合国宪章》规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须“五大国一致”,各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这一规定
A.有效地解除了战争的威胁
B.体现了美苏两国霸权主义
C.顺应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22.
以下发生于苏德战场中的重要战役,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
②莫斯科战役
③柏林战役
④库尔斯克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23.
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三次高潮兴起的中心在
A.美国
B.欧洲
C.苏联
D.中国
24.
(一战)下图中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协约国交战的同盟国有
A.AB
B.DE
C.DEF
D.BDF
25.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
A.英国签订《英法协约》
B.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C.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D.英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26.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说明当时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B.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利益不同
C.英德矛盾激化,各自寻求支持者
D.列强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3.选择题(共5题)

27.

小宇的爸爸新购置了一辆小车,暑假驾车出外旅游时,一次洗车过后,车上的油漆表面出现了不少黑点,像是烧焦了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开学后小宇在学习物理“透镜”时突然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blank#}1{#/blank#}。请你提出洗车时对车表面油漆的保护的一条合理化的建议:{#blank#}2{#/blank#}。

28.

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材料二:

29.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当开关S闭合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30.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V,定值电阻R=20Ω,在S闭合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又对科学发展观做出新阐述,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主要表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