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古代历史上都注重法律建设。
材料一 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在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上具有什么相同点?
(2)材料二认为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它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3)依据材料三,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为什么?
中西古代历史上都注重法律建设。
材料一 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古罗马)西塞罗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即罗马公民向行政长官郑重宣告自己的权利,并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以上材料均摘自《早期罗马法》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在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上具有什么相同点?
(2)材料二认为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它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3)依据材料三,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为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卢昌军《邓小平与***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材料一在***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卢昌军《邓小平与***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2.单选题- (共15题)
3.
伯里克利说:“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由此可见伯里克利主张
A.法律至上 |
B.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
C.主权在民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4.
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他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
C.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
D.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
5.
“《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
A.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
B.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
C.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
D.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的政治理念 |
6.
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A. 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 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 美国应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国家
D.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A. 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 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 美国应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国家
D.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7.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以第三、第十一师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对这一材料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
B.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
C.证明了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
8.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
B.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
C.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
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
9.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新闻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代表对中国的评价 |
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的评价 |
10.
(题文)让莫内是白兰地商人,他在战后向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他的莫内计划,谋求在煤钢上面进行平等地联合。在他之前有皮埃尔、圣西门、维克多雨果等,但是他们都是梦幻的,理想的,浪漫的,抽象的,而莫内计划拉开了西欧一体化的大幕,被称为欧洲之父。据此可知,莫内计划
A.使欧洲摆脱了美苏的控制 |
B.借助煤钢联合化解了法德矛盾 |
C.直接推动了欧共体的建立 |
D.是对传统欧洲联合思想的延续 |
11.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12.
英国政府1823年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30%。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保持近200年的《航海条例》。这主要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
B.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
C.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变化 |
D.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
13.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
B.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
C.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
D.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
14.
新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发展到1977年“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这一变化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
15.
12—l3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古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l3世纪后半期。许多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也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
A.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继承关系 |
B.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
C.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
D.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法国 |
16.
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
A.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 |
B.“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 |
C.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 |
D.出现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