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预测考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384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注: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缴纳2.5%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节选

材料二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三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的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1972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材料四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美国政府已在2018年4月3日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由于美国的301调查为单方认定结果,且这一措施明显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严重侵犯中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享有的合法权益,威胁中方经济利益和安全,所以中国政府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启示。

2.单选题(共13题)

3.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的“真正的法律”应是
A.习惯法
B.自然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4.
美国的法院采取双轨制,即联邦法院与州法院同时存在且互不隶属,州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但当涉及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诉讼时,当事人有权将案件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这体现了
A.三权分立原则
B.共和制原则
C.对宪法负责制
D.联邦制原则
5.
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6.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A. 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
B. 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 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
D. 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的面貌
7.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8.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9.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10.
(题文)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4篇署名是“皇甫平”的文章,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文章的背后,竟是邓小平。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
B.社会主义本质已被充分认识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D.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1.
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C.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12.
“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基于这样的认识,法国思想家
A.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信仰
D.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愚昧
13.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对于上述材料的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
B.三民主义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C.三民主义在当时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D.辛亥革命的最终目的已经实现
14.
新华社电:“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材料表明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5号”发射成功
15.
1933年12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加。l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这反映了
A.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
B.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C.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
D.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