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地图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2: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个有关这两个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图1: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2: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个有关这两个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阶段二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阶段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材料 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阶段二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阶段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3题)
4.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
C.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
D.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
5.
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
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 |
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 |
D.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 |
6.
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 |
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 |
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 |
D.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 |
7.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说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空间尽失 |
B.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
C.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 |
D.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
8.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代表参加会议,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这表明
A.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多党政治 |
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
C.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9.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
B.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
10.
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l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
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 |
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
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 |
11.
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
国家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印度 | 24.5 | 19.7 | 17.6 | 8.6 | 2.8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A.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 |
B.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 |
12.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
项目 | 数额(总利润2927340两) | 占利润比例% |
股息 | 970834 | 33.16 |
利息 | 1781191 | 60.85 |
积累 | 15563 | 0.53 |
其他 | 159752 | 5.46 |
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
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
C.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 |
D.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 |
13.
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一文件
A.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 |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C.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 |
D.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14.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
15.
1933年12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加。l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这反映了
A.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 |
B.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
C.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 |
D.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