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纽伦堡法庭宪章规定,所有英、美、法、苏四国法官到齐才能开庭,为保证正常开庭,每名法官都配备了预备法官;东京法庭拥有十一国法官,约为纽伦堡法庭的3倍,为提高审判效率,东京法庭宪章规定,只要过半数的法官出席法庭即可开庭,而且不设预备法官。纽伦堡法庭宪章规定,法庭的决定需获法官多数通过,如出现赞成票和反对票相等,则以庭长的意见为准;东京法庭宪章规定,法庭的所有决定只要获得出席法官半数以上的支持即获得通过。纽伦堡法庭宪章规定,参加审判的四国各任命一名首席检察官,平等参加审判,议事采用合议制,即多数决定方式;东京法庭宪章规定首席检察官由盟军最高统帅任命,其他国家指派参加审判的检察官为助理检察官,其职责仅仅是协助首席检察官工作,这就造成了美国的大权独揽。东京法庭宪章在“违反和平罪的定义中,将侵略战争不论是否经过宣战都认定为侵略战争,将日本发动的不宣而战的侵略战争纳入追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东京法庭宪章规定的意义及其造成的后果
材料 纽伦堡法庭宪章规定,所有英、美、法、苏四国法官到齐才能开庭,为保证正常开庭,每名法官都配备了预备法官;东京法庭拥有十一国法官,约为纽伦堡法庭的3倍,为提高审判效率,东京法庭宪章规定,只要过半数的法官出席法庭即可开庭,而且不设预备法官。纽伦堡法庭宪章规定,法庭的决定需获法官多数通过,如出现赞成票和反对票相等,则以庭长的意见为准;东京法庭宪章规定,法庭的所有决定只要获得出席法官半数以上的支持即获得通过。纽伦堡法庭宪章规定,参加审判的四国各任命一名首席检察官,平等参加审判,议事采用合议制,即多数决定方式;东京法庭宪章规定首席检察官由盟军最高统帅任命,其他国家指派参加审判的检察官为助理检察官,其职责仅仅是协助首席检察官工作,这就造成了美国的大权独揽。东京法庭宪章在“违反和平罪的定义中,将侵略战争不论是否经过宣战都认定为侵略战争,将日本发动的不宣而战的侵略战争纳入追究对象。
——摘编自《东京审判与中国》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东京法庭宪章与纽伦堡法庭宪章在内容上的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东京法庭宪章规定的意义及其造成的后果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鲁门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12月29日,他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对于战后世界的安排,苏联希望在长时期内保持国际和平,以便医治战争给苏联带来的严重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
材料三 早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经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小毛驴”……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说:“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
材料四 在战时盟国的许多会议中从没有法国临时政府的席位。戴高乐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反复向盟国表示:“1500年来,法国就已习惯于一个大国的地位求所有的人,首先是它的朋友们,不要忘记这。”
材料五 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英国则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苏联当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心。
(1)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外政策的基点各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战对国际力量的对比产生了什么影响?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3)美英对待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苏联的对华政策有何特点?
材料一 ……杜鲁门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12月29日,他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对于战后世界的安排,苏联希望在长时期内保持国际和平,以便医治战争给苏联带来的严重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
材料三 早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经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小毛驴”……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说:“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
材料四 在战时盟国的许多会议中从没有法国临时政府的席位。戴高乐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反复向盟国表示:“1500年来,法国就已习惯于一个大国的地位求所有的人,首先是它的朋友们,不要忘记这。”
材料五 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英国则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苏联当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心。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完成:(1)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外政策的基点各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战对国际力量的对比产生了什么影响?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3)美英对待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苏联的对华政策有何特点?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造成损失一览表
材料二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2)根据材料三,指出国联成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材料一 一战造成损失一览表
死亡人数 | 受伤人数 | 经济损失 |
大约900万人 | 2000万人 | 3321亿美元 |
材料二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材料三 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指出国联成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2.单选题- (共21题)
5.
1947年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价值1.51亿卢布的各种武器、设备和战略材料;1948年苏援增至3.35亿卢布,1949年进一步增至4.206亿卢布。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这反映了
A.中苏两国关系走向破裂 |
B.冷战从欧洲蔓延至中国 |
C.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 |
D.美苏两国主导国共内战 |
6.
从1948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美国的做法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美国这一“慷慨的举动”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
7.
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形态的不同 | B.经济水平的差距 |
C.军事力量的失衡 | D.国家利益的冲突 |
8.
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
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
D.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
9.
19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以惊人的洞察力预言”一百年之后的世界格局:“它们起点各异,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然而似乎是天意要它们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一百年之后的“它们”指的是
A.美国与苏联 |
B.德国与日本 |
C.英国与德国 |
D.美国与中国 |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及早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制止大战爆发
②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③和平来之不易,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
④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
①要及早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制止大战爆发
②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③和平来之不易,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
④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1.
某学者评价二战中某战役时说:“1940~1941年英国得以避免全面失败,主要是因为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做出了一些明智的投资——特别是在战斗机、雷达和密码破译上,这帮助英国补偿了一些劣势。”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发生于英德之间的一场重要空战 |
B.该战役使德军的“闪电战”宣告破产 |
C.科技发展对战争结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
D.丘吉尔在该战役爆发前出任英国首相 |
12.
读下图,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
13.
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 |
B.势力均衡 |
C.绥靖主义 |
D.严守中立 |
14.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K.M.潘尼卡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依据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
15.
从机制上看,国联制止战争、制止侵略的宗旨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是
A.国联的成员国并非真心维护世界和平 |
B.德国等具有发起战争危险的国家加入国联 |
C.国联的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
D.国联代表大会和行政院决议坚持“全体一致”的原则 |
16.
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
① 大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② 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③ 战争不断扩大,战火燃烧到欧、亚、非、拉美等洲
④ 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① 大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② 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③ 战争不断扩大,战火燃烧到欧、亚、非、拉美等洲
④ 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上有一幅漫画。画面上,鹰的嘴中衔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美国总统威尔逊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下列对漫画寓意的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反对美国参与对同盟国作战 |
B.一战中,美国始终奉行“中立”政策 |
C.英国不满美国对德国的扶持政策 |
D.美国打着和平的幌子积极谋求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
19.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内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最终目的是
A.争当海上霸主 | B.争夺贸易霸权 |
C.建立国际联盟 | D.攫取世界霸权 |
20.
“此格局还具有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欧洲疆界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是
①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②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③德国在中东的殖民地归还英法
④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①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②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③德国在中东的殖民地归还英法
④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21.
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对苏联的两手政策,这表明
①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
②美、苏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③美、苏之间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④美国要同苏联结盟
①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
②美、苏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③美、苏之间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④美国要同苏联结盟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①② |
D.① |
22.
20世纪30年代下半叶,丘吉尔曾发表言论指出,“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丘吉尔“中立”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对纳粹德国存在着畏怯心理 |
B.遵守《慕尼黑协定》 |
C.支持绥靖政策以求国家安全 |
D.对集体安全落空的失望 |
23.
“到9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正当士兵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对德军形成了钳形包围。”这一战况最有可能发生在
A.列宁格勒战役 |
B.莫斯科战役 |
C.斯大林格勒战役 |
D.库尔斯克战役 |
24.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美英苏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联合行动开始于( )
A.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签订 |
B.《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
C.三国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D.美苏军队的易北河会师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