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不断发展,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分别列举这一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其目标是什么?作出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请列举这一时期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三项举措。
(4)21世纪,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大举措是什么?对中国和世界分别有何意义?
(5)21世纪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分别列举这一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其目标是什么?作出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请列举这一时期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三项举措。
(4)21世纪,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大举措是什么?对中国和世界分别有何意义?
(5)21世纪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判断题- (共5题)
3.材料分析题- (共1题)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农业受到进一步打击。如果以196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0的话,1928年这一指数为64.8,1932年只有29.5,其中谷物和牲畜的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63%和56%。农场主的现金收入也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7.5亿美元,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分别下降了58%和67%。到1930年负债农场达252万个,占农场总数的38.5%。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农业方面缓解危机的措施及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
材料一 1929—1933年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农业受到进一步打击。如果以196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0的话,1928年这一指数为64.8,1932年只有29.5,其中谷物和牲畜的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63%和56%。农场主的现金收入也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7.5亿美元,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分别下降了58%和67%。到1930年负债农场达252万个,占农场总数的38.5%。
——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
材料二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农业方面缓解危机的措施及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
4.单选题- (共29题)
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实现“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
B.一国两制 |
C.和平统一 |
D.一个中国 |
10.
法学教授童光政在《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写到:“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完善“民治”的措施有
A.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1.
1949年12月,***在发回电给刘少奇和周恩来时说:“缅甸政府要求建立外交关系问题,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同时请该政府派一负责代表来北京商谈建立中缅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秉承的方针是
A.“一边倒”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另起炉灶” |
D.互相尊重主权的完整 |
12.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文中的“它”
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B.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C.促成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
D.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
13.
“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的和平。”这段材料最可能出自
A.《北大西洋公约》 |
B.《华沙条约》序言 |
C.《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
D.《欧洲联盟条约》 |
14.
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些现象反映出美苏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
D.竭力避免直接挑起武装冲突 |
15.
近年来,随着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行车难、停车难等交通痼疾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为此,牡丹江市启动建设高寒城市智能公交系统项目,总投资9.54亿元,其中2.05亿元来自某一国际机构的贷款,该机构是
A.![]() |
B.![]() |
C.![]() |
D.![]() |
16.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确立“金融领导地位”是通过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C.关贸总协定 |
D.布雷顿森林体系 |
17.
下图简明地体现了某一经济体系的特点。这一经济体系


A.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
B.宗旨是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 |
C.加强美国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
D.不利于战后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
18.
“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材料中的“它”是
A.亚太经合组织 |
B.北美自由贸易区 |
C.欧盟 |
D.世界贸易组织 |
19.
二战后初期,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建立无限制的全球贸易的机器,其成员国带着取消或者减少贸易壁垒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该“机器”的建立
A.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环境 |
B.促进战后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
C.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
D.标志着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20.
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表格反映出
国家类型时间 | 高收入国家 | 中等收入国家 | 中低收入国家 | 低收入国家 |
1980年 | 38% | 43% | 42% | 30% |
1996年 | 40% | 52% | 52% | 42% |
A.国家间贫富差距缩小 |
B.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
21.
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在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中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戈尔巴乔夫——坏(毁灭了国家)。”下列解说正确的是
A.斯大林的好是指实行了单一的公有制 |
B.赫鲁晓夫的坏包括大量种植了玉米 |
C.赫鲁晓夫的坏包括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
D.戈尔巴乔夫的坏是指承认市场作用 |
22.
农民们不愿种粮或尽可能少种粮、故意缩减耕地,苏俄农业急剧萎缩,1920年的谷物总产量比战前减少了一半……最终在1921年酿成了一场波及苏俄17个省份的大饥荒。上述现象源于
A.余粮收集制 |
B.农产品收购制 |
C.农业集体化 |
D.普遍义务劳动制 |
23.
《列宁全集》记载:“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文中“改良、渐进的方式”包括
A.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
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D.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 |
24.
2019年5月9日,美国政府宣布,自2019年5月10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由10%提高到25%。该措施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升级,中方不得不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调整加征关税措施,作为对美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应。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国家间贸易差距 |
B.经济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
C.世贸组织实现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
D.互利共赢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
25.
著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这一镜头再现了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红军和城市居民缺粮的情况。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斯大林模式 |
26.
它的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为了发挥“它”的优势以更好地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飞跃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深圳特区 |
B.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
C.开发上海浦东 |
D.开放港口城市南通 |
27.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是基于罗斯福新政
A.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
B.将环境保护放在新政的首位 |
C.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D.将环境保护与增加就业并举 |
28.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最能证明该结论的是
A.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
B.二战后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
D.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知识经济 |
29.
20世纪30年代初的苏联领导人认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为此,苏联
A.废除了部门管理体制 |
B.实行余粮收集制 |
C.借鉴西方工业化经验 |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30.
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这表明苏联
A.斯大林模式使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
B.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服务 |
C.战时共产主义导致农业发展的滞后 |
D.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 |
31.
1958年—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文中“经济体制改革”是指
A.新经济政策 |
B.斯大林模式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32.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
C.解除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
34.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列宁 |
B.*** |
C.邓小平 |
D.戈尔巴乔夫 |
35.
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如“9·11”、“巴以冲突”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材料旨在说明当今世界
A.暂时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
B.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
C.恐怖主义成为人类最大敌人 |
D.霸权主义造成区域性冲突不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判断题:(5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