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宁波市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375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0/7/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威尔逊认为)使国际安全建立在国际组织的基础上,是可以处理世界政治的有效方法。他很清楚,仅靠纸上协议和条约是不够的,需要用组织和规则来加以补充……安全必须是集体的责任。假如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团结在一起,那么力量的天平就会倒向善的一方。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材料二:6.从俄国领土撤军,允许俄国自愿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9.按民族的分布重新调整意大利的边界。 10.给予奥匈帝国各民族发展自治的充分机会。……12.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部分仍享有主权。但属于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应享有发展自治的机会。……13.建立独立的波兰使其拥有安全自由的出海口。

——摘自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平“十四点原则”

材料三: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国联盟约》 

材料四: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

——《国联盟约》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威尔逊在国际秩序上的哪些“理想主义”主张和原则? 
(2)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根据一战后有关史实说说威尔逊这些理想的实现情况。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一战后国际局势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他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他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I、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II、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1)材料一所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指出其签订的背景。
材料二:联合国维和行动始于1948年。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在巴勒斯坦设立了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联合国向中东地区派出第一支维护部队;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经过半年的努力,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决议。在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的坦克冲进科威特的当天,联合国通过了要求伊拉克停止侵略无条件撤出的660号决议。
表格1:联合国促成的维护国际安全的部分协议或条约
签订时间
协议成果
1963年8月5日
《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1968年7月1日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75年8月1日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
1992年11月30日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1996年9月10日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在维护和平方面的贡献。
材料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和平是全人类最大的福祉。但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3)针对21世纪人类和平事业面临的挑战,我国应该坚持怎样的立场?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文在海外倡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报道。
材料二:孙中山先后致函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和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中华革命军借款”“总计二百七十万元”,其中“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写道:“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
——1916年孙中山《致唐绍仪请代呈政府发还中华革命军借款函》
材料三:“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书》
材料四:“最后十三年北来(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
——《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1929年5月27日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从《大公报》前后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通过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具有怎样的金钱观?
(4)对于材料四中“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请结合我们纪念伟人应采取的真正态度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价。

2.简答题(共1题)

4.
(9分)2010年初,电影《孔子》热映。孔子,这个将近2500年前的文化名人,因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再次受到关注。孔子本人的思想更是后人关注并研讨的重要领域。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3.单选题(共7题)

5.
历史学家们发现,当中国的孔子在试图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印度的释迦牟尼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古希腊的哲学家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这些希腊哲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是
A.西塞罗B.亚里士多德C.梭伦D.甘地
6.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A.创立突破绝对时空观的相对论B.以量子理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C.在统一场论领域获得重大成果D.领导科学家成功研制了核武器
7.
下图中***手迹的内容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活动。按这些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B.④①③②C.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
8.
德法两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而历史上拿破仑、希特勒两人曾以武力谋求欧洲统一,但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共同原因有
①战争消耗,引起国内人民不满 ②被侵略地区人民不断反抗
③给欧洲带来动荡,阻碍历史进程 ④战线太长,树敌众多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9.
以下关于下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战役是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的 ②该战役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
③该战役加速法西斯德国走向灭亡 ④该战役发生在1943年6月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③④
10.
2009年5月27日,朝鲜人民军驻板门店代表部发表声明说,鉴于美国纵容韩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违反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也将不再受停战协定的约束。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字,不能表明
A.朝鲜战争的结束B.朝鲜半岛分裂局面的加剧
C.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D.朝鲜半岛敌对状态最终结束
11.
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
A.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C.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D.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4.选择题(共8题)

12.“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这副挽联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逝世的哪一位人物?(   )

13.“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这副挽联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逝世的哪一位人物?(   )

14.“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群众对林彪、江青一伙一直进行斗争,其具体表现有(  )

①全国性的“大串连” ②“二月逆流”中叶剑英、谭震林等与林彪、江表的正义斗争 ③各地造反派夺权 ④“四五”运动

1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四五”运动 ②“二月逆流” 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④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四五”运动 ②“二月逆流” 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④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7.

与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无关的是(  )


18.连线题

19.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