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共17分)认识事物是从了解其原因(或背景)入手的,也只有真正掌握了该事物的原因(或背景),我们才能深入的分析该事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危急关头,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同时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了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客观原因。(4分)
材料二: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恩格斯《德国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为什么会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4分)
材料三:“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呈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不可能。”
──1924年11月孙中山答记者问
(3)材料四中的孙中山对“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的背景分析是否正确?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何在?(3分)
材料四: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图一 图二 图三
注:
图一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二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三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4)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4分)
材料一: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危急关头,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同时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了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客观原因。(4分)
材料二: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恩格斯《德国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为什么会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4分)
材料三:“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呈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不可能。”
──1924年11月孙中山答记者问
(3)材料四中的孙中山对“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的背景分析是否正确?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何在?(3分)
材料四: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图一 图二 图三
注:
图一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二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三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4)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4分)
2.
(共15分)20世纪两次大战中,中国政府都是参战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三:

联合国维和行动 反战和平运动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2分)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并由此说明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作用。(4分)
(3)进入21世纪,战争威胁仍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不断增强。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3分)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三:

联合国维和行动 反战和平运动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2分)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并由此说明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作用。(4分)
(3)进入21世纪,战争威胁仍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不断增强。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3分)
2.单选题- (共15题)
3.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4.
某旅行社组团从江西出发开展“重走长征路”旅游探险活动,下列长征重要景点参观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遵义会议会址 ②泸定铁索桥 ③瑞金云石山乡 ④会宁城西关

①遵义会议会址 ②泸定铁索桥 ③瑞金云石山乡 ④会宁城西关
A.③①②④ | B.③②①④ | C.③④①② | D.①②③④ |
5.
193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时中共洛川会议决定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不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B.中国共产党主要是想以抗日的名义发展自己的力量
C.国共合作抗日的突出特点是军事合作
D.这是由当时日本侵华的特点决定的
A.中国共产党不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B.中国共产党主要是想以抗日的名义发展自己的力量
C.国共合作抗日的突出特点是军事合作
D.这是由当时日本侵华的特点决定的
6.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
B.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
C.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 |
D.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对外扩展的大陆政策 |
7.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
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
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
8.
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外交大事记 |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放入维和行动 |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 B.乙、丙 |
C.甲、乙、丁 | D.丙、丁 |
1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所做的贡献不包括
A.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
B.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C.肯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
D.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
11.
读下图。对中共来说,下列各项,不属于此次运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是


A.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 |
B.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 |
C.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
D.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典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其根本原因是
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 |
B.美国和英国两国有着历史渊源 |
C.美德对外扩张的矛盾和冲突 |
D.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的伤害 |
13.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国联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实施“民族自决”
④推行“委任统治”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实施“民族自决”
④推行“委任统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4.
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
C.“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
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
15.
法国抵抗运动的力量,“给了我们无法估量的援助……没有他们这种巨大援助,解放法国和粉碎西欧的敌人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大的牺牲”。这一观点( )
A.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B.肯定了法国抵抗运动的作用 |
C.没有抵抗运动的力量,“西欧的敌人”就消灭不了 |
D.认为“西欧的敌人”是被法国抵抗运动的力量消灭的 |
3.选择题- (共8题)
18.看图填空:已知如图,AD⊥BC于D,EG⊥BC与G,∠E=∠1,求证:AD平分∠BAC.
证明:∵AD⊥BC于D,EG⊥BC于G({#blank#}1{#/blank#})
∴∠ADC=90°,∠EGC=90°({#blank#}2{#/blank#})
∴∠ADC=∠EGC
∴AD∥EG({#blank#}3{#/blank#})
∴∠1=∠2({#blank#}4{#/blank#})
∠E=∠3({#blank#}5{#/blank#})
又∵∠E=∠1({#blank#}6{#/blank#})
∴∠2=∠3
∴AD平分∠BAC({#blank#}7{#/blank#}).
19.看图填空:已知如图,AD⊥BC于D,EG⊥BC与G,∠E=∠1,求证:AD平分∠BAC.
证明:∵AD⊥BC于D,EG⊥BC于G({#blank#}1{#/blank#})
∴∠ADC=90°,∠EGC=90°({#blank#}2{#/blank#})
∴∠ADC=∠EGC
∴AD∥EG({#blank#}3{#/blank#})
∴∠1=∠2({#blank#}4{#/blank#})
∠E=∠3({#blank#}5{#/blank#})
又∵∠E=∠1({#blank#}6{#/blank#})
∴∠2=∠3
∴AD平分∠BAC({#blank#}7{#/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