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著派沈家本将一切现任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法律修订馆,连同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篡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门类。
沈家本陈言:“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颌,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1)参政为官权;(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义务有:(1)依法纳税;(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
——卢军《浅谈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5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10分)
材料一 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著派沈家本将一切现任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法律修订馆,连同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篡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门类。
沈家本陈言:“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颌,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1)参政为官权;(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义务有:(1)依法纳税;(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
——卢军《浅谈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5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10分)
2.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国总理既宣布英国与德国已在战争状态之中,德国人遂宣言此 次战祸之发生英国应付其责任。德国总理宣称:假使英国政府能力劝俄罗斯勿预 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事,则欧洲战争可幸免。”关于德国人之意见,<伦敦时报》 有下述论调:“假使英国政府果如德国人之言而向俄罗斯声明,则英国政府无异 宣言英国将援助德国与奥地利以反对俄罗斯。诚如德国人之言则所有交战之强国 均须负责,盖若辈均不曾为与若辈现在所为者相异之事也。例如假使法国而不援 助俄罗斯,则法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俄罗斯不关心塞尔维亚之存亡,则 俄罗斯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德国不愿援助奥地利,则德国可以阻止战争之 发生;假使奥地利不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则奥地利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
材料二 在英国的努力下,巴尔干半岛的战事没有蔓延,奥地利和俄国的军 事行动最终也得到了控制。在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的两至三年中,英国和德国 也重拾友谊,尽管两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该被破坏。而且,很显然,法国和意 大利的民众也都对英国表示支持。除了英国的政界,英国的商界人士以及工人阶 级对于德国和法国也保持同样的友好态度。并且,他们一直反对英国帮助俄国向 欧洲和亚洲扩大势力。另外,英国也帮助了一些小国和中立国家,如荷兰、比利 时、卢森堡、瑞士、挪威、瑞典和丹麦,确保这些国家的统一、中立与和平。阿 斯奎斯曾坦言,一次大战与英国的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内阁应该一致反映广大民 众的普遍看法,严格保持中立,避免在这场与英国无关的战争中支持任何一方。 毫无疑问,只有严守中立才能确保英国的利益。而且,这一态度也帮助英国在这 场战争中确立了一个更好的立场,那就是,即使战事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 英国也能在疲于攻防的作战双方之间有效地进行斡旋。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一战时期的态度。
材料一 “英国总理既宣布英国与德国已在战争状态之中,德国人遂宣言此 次战祸之发生英国应付其责任。德国总理宣称:假使英国政府能力劝俄罗斯勿预 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事,则欧洲战争可幸免。”关于德国人之意见,<伦敦时报》 有下述论调:“假使英国政府果如德国人之言而向俄罗斯声明,则英国政府无异 宣言英国将援助德国与奥地利以反对俄罗斯。诚如德国人之言则所有交战之强国 均须负责,盖若辈均不曾为与若辈现在所为者相异之事也。例如假使法国而不援 助俄罗斯,则法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俄罗斯不关心塞尔维亚之存亡,则 俄罗斯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德国不愿援助奥地利,则德国可以阻止战争之 发生;假使奥地利不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则奥地利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
材料二 在英国的努力下,巴尔干半岛的战事没有蔓延,奥地利和俄国的军 事行动最终也得到了控制。在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的两至三年中,英国和德国 也重拾友谊,尽管两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该被破坏。而且,很显然,法国和意 大利的民众也都对英国表示支持。除了英国的政界,英国的商界人士以及工人阶 级对于德国和法国也保持同样的友好态度。并且,他们一直反对英国帮助俄国向 欧洲和亚洲扩大势力。另外,英国也帮助了一些小国和中立国家,如荷兰、比利 时、卢森堡、瑞士、挪威、瑞典和丹麦,确保这些国家的统一、中立与和平。阿 斯奎斯曾坦言,一次大战与英国的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内阁应该一致反映广大民 众的普遍看法,严格保持中立,避免在这场与英国无关的战争中支持任何一方。 毫无疑问,只有严守中立才能确保英国的利益。而且,这一态度也帮助英国在这 场战争中确立了一个更好的立场,那就是,即使战事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 英国也能在疲于攻防的作战双方之间有效地进行斡旋。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一战时期的态度。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2.单选题- (共4题)
4.
“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内容( )
A.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 |
B.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
C.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地区的缓和 |
D.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 |
5.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表明
A.《圣经》的权威受到挑战 |
B.人们抗议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
C.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将严重削弱 |
D.贵族地主的权势被削弱 |
6.
1902年梁启超强调:“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更有甚于吾者也。吾以是自信,吾以是忏悔。为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吾以是报孔子之恩我,吾以是报群教主之恩我,吾以是报我国民之总我。”材料说明梁启超
A.反对把儒学作为宗教 |
B.倡导思想自由 |
C.反对托古改制 |
D.认为孔子是保守的代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