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江苏泰州姜堰区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367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8/1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12分)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三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 (2分)分析其作用。(2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2.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1796年9月,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材料四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此语引起国民强烈反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3)联系所学知识,简要叙述美国领导政府的人们是如何实现“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有权不可任性”做出了哪些努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时的共同点。
3.
(10分)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长达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和“界碑”分别指什么? (2分)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2分)材料二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2分)
材料三 国民党人在“七七”以前提出了“复兴民族”的口号。1934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长篇讲话;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写的《〈中国之命运〉要旨》中说:“应知中国之前途光明与黑暗实相因而俱在,自剥复之至理与革命之史实以言,中国之复兴,乃为命定之事势。”
——《〈中国之命运〉研究》
材料四  194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3)对比材料三、四,指出国共两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共识和差异。(4分)
4.
(13分)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6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3分)

2.论述题(共1题)

5.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为什么会发生?上世纪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在冷战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正统派”。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卷入越战并触发对外政策危机和国内政治与社会动荡,西方学术界发生内在分化,“修正派”挑战“正统派”,将冷战发生的责任归之于美国方面。进入70年代以后,冷战初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在美国等国开始解密,“后修正派”开始崛起,“后修正派”学者指出美苏两大国都对冷战的发生负有责任。
——摘编自陈兼.余伟民《“冷战史研究”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等
(1)学术界对冷战责任问题的观点不断变化,请概括影响这一问题研究的因素。(2分)
(2)请就材料中“正统派”或“修正派”关于冷战责任的其中一观点加以论证。(8分)

3.单选题(共14题)

6.
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分类标准
调整对象
表现形式
适用范围
立法方式
权利主体
名称
公法
私法
成文法
不成文法
自然法
公民法
万民法
公民法
长官法
人法
物法
诉讼法
 
A.博采众长
B.体系完备
C.影响长远
D.崇尚公平
7.
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8.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9.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0.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国时期的法家也主张“法治”。下列对两个时期“法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立法理念都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内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C.立法程序都体现民主特点
D.司法实践都有有效的监督机制
11.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 参加日内瓦会议
12.
在回顾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四十年历程时,曾任外交部长助理的吴海龙这样概括道:中国对联合国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中国对联台国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下面能够体现以上内容的有(    )
①重返联合国后,新增一百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②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多边人权机构工作
③中国已经参加了数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3.
所谓“雅尔塔体系(YALTASYSTEM)”是指二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钥匙
B.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D.战后确定的国际和平秩序正受到挑战
14.
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日美安保条约》等条约把台湾作为太平洋整个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反对日美安保同盟,并视之为对中国安全的威胁。但在70年代中日邦交谈判时,中方却同意搁置安保条约争端。究其原因最可能是(  )
A.中美已经建交B.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
C.《日美安保条约》已经失效D.美日同盟关系已解除
15.
某同学以明朝中叶以后的民营手工业为研究对象,以下哪一内容可以为其研究提供素材( )
A.B.C.D.
16.
《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17.
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指()
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
C.政府调控物价D.自由放任
18.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
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
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
19.
麦梦华评价《临时约法》时指出“我虽采用法制,然《约法》所定总统之权视法制则远有不逮,其荦荦大者约有数端:(一)法总统得上院之同意有解散议会之权,我则并此而无之(二)法总统有召集议会之权,而我之参议院得自行集会闭会(三)法总统有任命官吏之权,而我则任命阁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四)法总统有交还议案法案求下院再议之权,我则无此规定”。据此可知《约法》( )
A.具有责任内阁之体用而无责任内阁之精神
B.制定时具有“因人设法”的理性和进步因素
C.制定者尚缺乏对西方宪政理性和成熟的认识
D.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严格限制,充分体现了西方宪政民主的精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