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欧洲,宗教与世俗君主并立。君主掌握世俗君权,管辖世俗界,教会则在精神世界里掌握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二 存在于血缘的自然经济基础和等级阶级结构之上的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材料三 通过与君权的博弈,贵族们将其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的贵族精神传统保存了下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4)当中西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
材料一 在古代欧洲,宗教与世俗君主并立。君主掌握世俗君权,管辖世俗界,教会则在精神世界里掌握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二 存在于血缘的自然经济基础和等级阶级结构之上的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材料三 通过与君权的博弈,贵族们将其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的贵族精神传统保存了下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4)当中西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
3.单选题- (共13题)
3.
意大利法学家朱塞佩·格罗索在《罗马法史》中指出:“这个理念概念有时也被用来表述某些制度功能的普遍性,即使这些制度在罗马法中是独树一帜的……准确地讲,它针对的是那个在历史上适用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引文中“这个理论概念”指的( )
A.公民法 | B.习惯法 | C.罗马法 | D.万民法 |
4.
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哪里?一位学者比较研究近代英法两国时发现:“英国正在走向自由主义、国会统治和进步;而法国则不断加强贵族政治,‘封建主义’以及浪费――简言之,加强旧制度”“英国是宪法国家而且相对自由一些,而法国却是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国家。”这位学者进而得出的结论是
A.自由主义是英国崛起的前提 |
B.国会统治和进步是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
C.宪法为英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
D.制度变革是崛起的主要动力之一 |
6.
“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以下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
A.《论法的精神》 |
B.《权利法案》 |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7.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此规定体现法国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
A.内阁不对议会负责 |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
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
D.体现了分权的原则 |
8.
俾斯麦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统治时期具有很大的权力,甚至有人说他才是普鲁士乃至德意志权力最大的人。俾斯麦掌握大权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普鲁士国内外局势的需要 | B.国王的信任 |
C.专制政体的存在 | D.具有卓越的政治头脑 |
9.
有学者认为:近代“清廷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等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对这种论述最贴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
C.甲午中日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
10.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以下哪种对东南互保事件的评价更符合当今史学观点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最终酿成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
B.列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C.张之洞等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势力的作用 |
D.地方势力从此不再听从中央调配 |
11.
当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后,中国人见到了神奇的西式钟表和火炮,而葡萄牙人则对中国的瓷器和丝绸惊叹不已。以下哪种史观最能体现上述文字( )
A.阶级史观 | B.全球史观 | C.文明史观 | D.现代史观 |
12.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A.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
B.在我国的运用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实际 |
C.在中外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D.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
13.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撰写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时指出:某人“是古典学者,擅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下列关于“某人”的政治派别、思想主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维新派--君主立宪 |
C.革命派--民主共和 |
D.激进派--民主、科学 |
14.
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
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
C.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
D.***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