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10分)近代以来,国人开始逐渐认识西方民主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夷(美国)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奏折
“(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国有大事,王谕相,…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
——1849年徐继畲《瀛寰志略》
材料二 国人对宪政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反映出两国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前后国人对宪法态度不同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国人对西方政治认识的演变趋势。(2分)
材料一 “该夷(美国)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奏折
“(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国有大事,王谕相,…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
——1849年徐继畲《瀛寰志略》
材料二 国人对宪政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反映出两国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前后国人对宪法态度不同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国人对西方政治认识的演变趋势。(2分)
2.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表
(1)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日近代化不同的原因。(9分)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 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设立工场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近代学校制度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度 颁布宪法 |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钦定学堂章程》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4 1876 1892 1895 1902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学制》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64 1872 1866 1874 1872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0年 4年 26年 21年 30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1)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日近代化不同的原因。(9分)
3.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8分)
(2)结合民国初期的国内政治状况评析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观点。(7分)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8分)
(2)结合民国初期的国内政治状况评析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观点。(7分)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权在实质上属于法兰西人民;所有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委任的人员,人民选举他们,也能罢免他们……为了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宪法要求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公民响应法律号召而在人民集会中担任公共职务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应给予报酬。
——罗伯斯庇尔《论代议制政府》(1793年)
材料二 1795 年,热月党的宪法报告人布瓦西·当格拉斯说:“ 应该由优秀人物来统治。最优秀的人物就是最有教养和最关心维护法律的人。目前,除少数例外,这种人应该从下列人们中去发现,即他们拥有财产,热爱其财产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教养使他们能够明智而有判断力地去讨论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律的利弊……有产者统治的国家是有社会秩序的,无财产者统治的国家则处于自然状态之中。”
——摘自(法)索布尔《法国革命史简编》
(1)罗伯斯庇尔的主张对法国大革命有何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指出热月党人的政治诉求。(7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一所体现的卢梭的主要思想。(8分)
材料一主权在实质上属于法兰西人民;所有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委任的人员,人民选举他们,也能罢免他们……为了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宪法要求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公民响应法律号召而在人民集会中担任公共职务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应给予报酬。
——罗伯斯庇尔《论代议制政府》(1793年)
材料二 1795 年,热月党的宪法报告人布瓦西·当格拉斯说:“ 应该由优秀人物来统治。最优秀的人物就是最有教养和最关心维护法律的人。目前,除少数例外,这种人应该从下列人们中去发现,即他们拥有财产,热爱其财产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教养使他们能够明智而有判断力地去讨论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律的利弊……有产者统治的国家是有社会秩序的,无财产者统治的国家则处于自然状态之中。”
——摘自(法)索布尔《法国革命史简编》
(1)罗伯斯庇尔的主张对法国大革命有何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指出热月党人的政治诉求。(7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一所体现的卢梭的主要思想。(8分)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东部,距离阿根廷东岸550公里, 周围蕴藏着较丰富的资源。18世纪末,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相继在此设立殖民点,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宣布继承包括马岛在内的西班牙属地。l833年,英国派兵占领马岛,宣称英国对该岛拥有主权,但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20世纪七十年代,日益衰落的英国已有意主动从马岛撤军,但急不可耐的阿根廷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l982年仓促派出海军陆战队占领了马岛,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时值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下定决心为了维护英国的尊严,决定不惜一切去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4月5日,英国派特混舰队开往南大西洋,两国处于战争状态。6月14日,英国重新占领马岛,阿根廷军队被迫撤退,马岛之战以英方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失利,阿根廷国内政局动荡,总统加尔铁里将军宣布辞职,并逐渐恢复民主制度。阿蒙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从此陷入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危机之中。英国加强了撒切尔政府的执政地位,英阿贸易由此中断,英军驻马岛费用急剧增加。
——摘编自《中国国防报》、《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岛海战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岛海战的影响及启示。(7分)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东部,距离阿根廷东岸550公里, 周围蕴藏着较丰富的资源。18世纪末,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相继在此设立殖民点,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宣布继承包括马岛在内的西班牙属地。l833年,英国派兵占领马岛,宣称英国对该岛拥有主权,但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20世纪七十年代,日益衰落的英国已有意主动从马岛撤军,但急不可耐的阿根廷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l982年仓促派出海军陆战队占领了马岛,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时值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下定决心为了维护英国的尊严,决定不惜一切去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4月5日,英国派特混舰队开往南大西洋,两国处于战争状态。6月14日,英国重新占领马岛,阿根廷军队被迫撤退,马岛之战以英方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失利,阿根廷国内政局动荡,总统加尔铁里将军宣布辞职,并逐渐恢复民主制度。阿蒙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从此陷入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危机之中。英国加强了撒切尔政府的执政地位,英阿贸易由此中断,英军驻马岛费用急剧增加。
——摘编自《中国国防报》、《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岛海战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岛海战的影响及启示。(7分)
2.单选题- (共14题)
6.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在解决财产纠纷方面的原则是( )
A.合法性原则 | B.实用性原则 |
C.平等性原则 | D.程序性原则 |
7.
如下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


A.符合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精神 |
B.反映了帝国议会对俾斯麦弹劾的结果 |
C.表明帝国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 |
D.说明德意志帝国封建君主专制浓厚 |
8.
某历史著作中第1至3章的目录分别为:民教冲突的产生;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由此可知第4章的目录应为( )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由此可知第4章的目录应为( )
A.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 B.外国传教与条约的关系 |
C.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 D.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
10.
1930年1月5日,***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实际上是( )
A.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
B.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C.对“左”倾思想坚持的革命道路的否定 |
D.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农联盟 |
11.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摘自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据此推断该战事是
A.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
B.日军既定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开始 |
D.敌后战场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
12.
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比较两套邮票的变化,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邮票设计者更加重视历史的客观性
②对抗战的认识视野更具国际范畴
③对于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④影响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路线方针调整

①邮票设计者更加重视历史的客观性
②对抗战的认识视野更具国际范畴
③对于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④影响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路线方针调整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③④ |
13.
“我们此次……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筹备成立新中国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
B.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 |
C.明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D.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
14.
下表为1954年***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中央委员阅看的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 宪法 |
苏俄(联) |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
中华民国 |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
法国 | 1946年宪法 |
其它 |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A.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
B.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
C.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
15.
下表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人民日报》关于美国的消极报道 | 1960年第一季度 | 1975年第一季度 |
323篇 | 81篇 |
A.新闻报道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
B.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
C.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削弱 |
D.新闻报道受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 |
16.
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A.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
B.缓和了与会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 |
C.提出了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17.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
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
B.“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
C.“冷战”已经代替了直接对抗 |
D.“和平”成为“冷战”的表现 |
18.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这主要说明了
A. 西欧一体化成效凸显
B.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C. 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
D. 马歇尔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A. 西欧一体化成效凸显
B.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C. 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
D. 马歇尔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