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建国大纲第一条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标示革命建国的方针-并明定建设程序为军玫、训政和宪政三时期……为国民革命的革命法典。
材料二(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宣言中,昭示要端四点:
1.国民政府之职责,在履行中山先生的遗志,贯彻国民革命志业。
2.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平等自由之中国,首在废徐不平等条约。
3.废除不平等条约,当召开国民会议为执行之枢机,以收回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夺去的主权。
4.执行国民党党纲及政策,扫除障碍,从事建设。
——摘自王正华:《国民政府初创时期之组织及党政关系》(1925年)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国民党革命建国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建国方针的意义。
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建国大纲第一条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标示革命建国的方针-并明定建设程序为军玫、训政和宪政三时期……为国民革命的革命法典。
材料二(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宣言中,昭示要端四点:
1.国民政府之职责,在履行中山先生的遗志,贯彻国民革命志业。
2.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平等自由之中国,首在废徐不平等条约。
3.废除不平等条约,当召开国民会议为执行之枢机,以收回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夺去的主权。
4.执行国民党党纲及政策,扫除障碍,从事建设。
——摘自王正华:《国民政府初创时期之组织及党政关系》(1925年)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国民党革命建国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建国方针的意义。
2.单选题- (共9题)
3.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D.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 |
4.
托克维尔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A.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
B.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 |
C.侧重社会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
D.关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
5.
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
B.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 |
C.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
D.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 |
6.
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理的是
时间 | 1921.7 | 1927.4 | 1927.8 | 1934 | 1937年初 |
人数 | 57 | 5.7万 | 1万多 | 30多万 | 4万多 |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
7.
1917年11月,中国国内报刊纷纷报道:“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乱……俄京现无政府亦无议院,若数日内社会党首领不能阻止稳固政府,俄京不免大乱。”材料所述事件
A.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B.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
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
D.完成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
8.
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
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
9.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10.
1926年,***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
A.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
B.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
C.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D.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11.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