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349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8/7

1.单选题(共26题)

1.
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A.商业征服B.宗教皈依C.财富侵蚀D.文化同化
2.
俾斯麦用强权帮助普鲁士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一时许多与他有关的现象出现:因俾斯麦曾拿香肠说法律,故早在统一过程中就有了“俾斯麦香肠”及以此为主题的漫画(如下图);就连统一后颁布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也有人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德国具有明显专制主义传统
B.俾斯麦获得成功有其必然性
C.俾斯麦始终掌握着帝国实权
D.德国统一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3.
《法国政治制度史》这样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由巴黎人民普选产生的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初步尝试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4.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施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实现普选权是当时法国各阶级的共同目标
5.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6.
2015年5月8日,英国大选计票完毕,首相卡梅伦成功连任。卡梅伦连任的主要条件是
A.赢得英国选民的多数选票B.国王的信任
C.他所在保守党成为议会下院多数党D.内阁的大力支持
7.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于2016年11月8日举行。根据现行的美国宪法第22修正案,美国总统任期4年,可以连任一届。各州选举人按该州选民投票结果投票选举产生总统。可知,美国实行
A.共和制B.议会制C.联邦制D.君主制
8.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小农意识鲜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统治”不等于“反封建”
B.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
C.“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
D.“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9.
“八七”会议上,***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党委要更加坚强来注意此问题……”***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党内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C.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实践
10.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取得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1.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2.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
A.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各种设想
C.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
D.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将其理论变为现实的道路问题时,开始侧重于暴力革命,后来也注重和平过渡。十月革命最初也贯穿着暴力起义的主旋律,并兼有和平夺权的考虑,但最终引发阿芙乐尔号“炮声”的是
A.《四月提纲》的提出
B.7月群众抗议活动被镇压
C.俄军前线战事失利
D.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14.
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A. 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 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15.
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16.
201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纪念日,2018年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上面提及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施群体不同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
17.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18.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19.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D.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21.
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22.
《***传》中写道:“在这场危机过后,(苏联)很快就迁怒于中国,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这个讲话,成了苏联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的信号。”这场危机是指
A. 越南战争 B. 柏林危机
C. 朝鲜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23.
读下图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3A. EM”意为“财政贷款”),作者的主要意图是反映美国

A. 倡导建立北约组织
B. 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 对苏联提供经济援助
D. 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24.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25.
“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个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
A.白人的利益B.穷人的利益
C.黑人的利益D.议员的利益
26.
下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物、文献最适合入选该馆的是

①北纬38°线标志牌 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③被拆除的柏林墙残体 ④《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