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六月康氏为德宗论法国革命,日:“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日: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材料一:戊戌六月康氏为德宗论法国革命,日:“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日: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2.单选题- (共8题)
2.
(题文)“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
C.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 D.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
3.
历史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A.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
B.中共军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
C.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
D.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由东南到西北 |
4.
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
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编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编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部巨著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6.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里的“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是指
A.信仰得救 | B.限制王权 |
C.民主革命 | D.理性平等 |
7.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中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
B.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 |
C.“跪着”变法的策略 |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
8.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 |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 |
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 |
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