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国海军参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如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国射手(在战斗中)瞄得再精确一点,中国舰队本可赢得这场海战的全部胜利”。
——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材料三
当日本自1868年进入著名的明治维新阶段时,被后人称为“洋务运动”的企业至少已有了十年之久的尝试。被称为“现代化”的那些实践及其成果——有组织地翻译西书计划(1867年)科技人才的搜罗、外籍技术人员的聘请、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蒸汽机的制造和运用(1863年)运用工业科技进行的武器制造——都早于明治维新。毫不奇怪,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企业的许多军事生产的技术指标都高于日本的同类企业。
——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1)材料一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两位军事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最终战败的原因。
(4)在不同的背景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国海军参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如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国射手(在战斗中)瞄得再精确一点,中国舰队本可赢得这场海战的全部胜利”。
——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材料三
当日本自1868年进入著名的明治维新阶段时,被后人称为“洋务运动”的企业至少已有了十年之久的尝试。被称为“现代化”的那些实践及其成果——有组织地翻译西书计划(1867年)科技人才的搜罗、外籍技术人员的聘请、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蒸汽机的制造和运用(1863年)运用工业科技进行的武器制造——都早于明治维新。毫不奇怪,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企业的许多军事生产的技术指标都高于日本的同类企业。
——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1)材料一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两位军事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最终战败的原因。
(4)在不同的背景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来这块克林德碑,是庚子年议和时设立,向德国赔罪的。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为(此)须要中国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二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于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
——1924年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义和团评价有何变化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历史学家有时也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学家往往修正自己的史学观点的原因。
材料一原来这块克林德碑,是庚子年议和时设立,向德国赔罪的。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为(此)须要中国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二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于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
——1924年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义和团评价有何变化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历史学家有时也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学家往往修正自己的史学观点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3.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是近代史上《申谕英夷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B.黄海海战失去制海权 |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6.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
C.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
7.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此前两天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对于该报道,合理的看法是
A.记者之言,不足采信 |
B.大体可信,尚需其他方面资料佐证 |
C.新闻报道,可以采信 |
D.站在西方立场贬低慈禧,很不真实 |
8.
据《欧洲各国的政治》记载,德皇威廉二世在1897年11月7日给德国外交部的信中说:“中国人终于把我们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成百的德国商人将要欢呼德意志帝国终于在亚洲获得巩固的立足点。”对此理解无误的是
A.德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强行获得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 |
B.德国的侵华行动具有历史的偶然性 |
C.“意外事件”指巨野教案 |
D.中国的经济水平代表着当时亚洲最高水准 |
9.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
B.“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
C.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
D.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
10.
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南方各省督抚与外国侵略者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拒不执行朝廷宣战诏书,制止和预防地方战乱,保护西方各国在华的利益和人员的人身安全。该协议
A.有利于东南各省的安定和发展 |
B.使东南各省遭到列强进一步侵略 |
C.清政府在东南各省的统治瓦解 |
D.导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迅速蔓延 |
11.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义和团运动中拳民选择的是哪种方式
A.第一种 | B.第二种 | C.第三种 | D.三种都不是 |
12.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恩格斯也说过:“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3.
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义和团运动时期 |
D.辛亥革命时期 |
14.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认为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 |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
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
15.
一百多年来对义和团评价的起伏,折射着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的涨落。下列关于义和团的研究评价文章可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是
A.一场带有盲目排外但正义的反帝爱国运动 |
B.一场“迷信”、“蒙昧”充斥的反现代化运动 |
C.一次中国人民反侵略运动集中爆发的英勇斗争 |
D.一场不遵守与各国外交盟约的农民发动的暴动 |
17.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人’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抚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
B.新文化运动中 |
C.辛亥革命中 |
D.义和团运动中 |
18.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
B.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
C.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D.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
19.
(题文)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材料表明
A.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动近代化 |
B.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突破 |
C.中国近代化是内外作用下的主动过程 |
D.中国近代化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
20.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A.君主专制政府 | B.民主共和制政府 |
C.君主立宪制政府 |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
3.选择题- (共3题)
21.
在我国民俗中,婴儿有“诞生礼”,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洗三”仪式,就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为其洗身,这是婴儿受到的第一次洗礼,请将下列流程图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超过100个字),并说明“小葱轻打”和“象征性锁手足”在这个民俗中的含义。
22.
201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点赞中国”栏目以《激流中那最后一刻》为题目,刊发了生前任新疆昭苏县公安局喀夏加尔真派出所副所长邬建杰,为救援被困大水中的群众的羊群不幸牺牲,献出了年仅32岁生命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