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的特殊司法机构。地方上,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审理,宋至清末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与1787年美国宪法关于司法权相关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国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 秦汉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的特殊司法机构。地方上,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审理,宋至清末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摘编自杜向前《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设置之变迁研究》
材料二 梭伦改革以前,在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掌握和操纵立法、行政、司法大权。梭伦通过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另一方面,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政府机构。一个是四百人会议,另一个是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法官的任命办法与一般官吏的任命办法相同;法官任职期间如无不当行为可以继续任职;其薪俸在任职期间不得减少。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参议院加以审判,如判定有罪,可以撤职,并不得再行任用。——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机构变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与1787年美国宪法关于司法权相关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国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北京终于在其后几个月开始实施一个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国走上了通往工业化的道路,在1953年下半年还进行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的外交姿态中,这种缓慢但却稳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政策得到了体现。确实,正是在这段时期,对和平共处的强调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特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1954年6月,北京在中印联合公报中赞成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特点。
材料一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北京终于在其后几个月开始实施一个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国走上了通往工业化的道路,在1953年下半年还进行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的外交姿态中,这种缓慢但却稳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政策得到了体现。确实,正是在这段时期,对和平共处的强调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特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1954年6月,北京在中印联合公报中赞成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不再是“苏联的最大盟友”,并增加了“核大国”“国际反帝反修统一战线号召者”等国际身份。70年代,中国不但与美国结成战略关系,还赢得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尊重。这个时期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个宝贵的国际身份。80年代,中国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身份,形成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融入者”等新身份。90年代,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法治国家”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同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展开全面、正面的对抗,只有在事关危及全球和平与发展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或重大经济利益等原则性问题上,才有必要与之进行斗争。——摘编自欧阳泽华《对新中国外交的总结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特点。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美)汉娜·阿伦特 | “革命这一现代概念与这样一种观念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观念认为,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 |
(意)萨托利 | “只有人们在革命之前就明白命之后做些什么,革命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政体。革命的创造性有赖于对一个合理或至少是有利的替代世界的展望” |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 | “革命是一种快速的、剧烈的系统变革。变革在这里意味着将旧体系与它的精英一起抛弃” |
——摘编自陈家刚《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及其后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要从材料中提炼,“阐述”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3.单选题- (共21题)
4.
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A.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
B.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
C.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
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
5.
虽然罗马法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被岁月逐渐尘封,然而,公元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各国和自治城市兴起了研究罗马法的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去的学术运动,史称“罗马法复兴”。这说明罗马法
A.为西方其他国家所继承 |
B.成为欧洲法律的渊源 |
C.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
D.由衰落重新走向辉煌 |
6.
根据《十二铜表法》以及罗马法的其他相关规定,侵占罪是指未经被窃人同意而持有物品的人非法使用或非法侵吞该物品的行为,其中非法使用是指窃用,非法侵吞是指侵吞。这一规定旨在
A.规范城邦公民个人行为 |
B.协调公民经济纠纷 |
C.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
D.明确侵占罪的主体 |
7.
德国工业增长率在1860~1870年为2.7%,1890~1890年为6.4%,1890~1900年为6.1%。据此可推知的结论是
A.市场统一加速了德国现代化 |
B.德国经济战略侧重发展工业 |
C.联邦制确保了德意志的统一 |
D.君主制对德国持续发展不利 |
8.
1708年,英国议会提出的议案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就在同年,由于议会强硬派的坚持,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不得不同意辉格党人组阁。这反映出英国
A.具有深厚的忠君心理 |
B.未确立议会主权原则 |
C.重大事务须国王参决 |
D.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 |
10.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有时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但更多时候把它看作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这表明圣西门
A.以进化理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 |
B.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
C.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 |
D.已认识到现有制度存在的弊端 |
11.
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
A.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
B.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基础 |
C.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 |
D.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
12.
列宁说过,“(巴黎公社)通过革命后取得了政权的广大无产阶级群体在未经任何特别复杂的立法手续程序,就实行了社会制度民主化,从而废除了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实现了官吏由广大人民及其无产阶级通过选举的制度而产生”。这说明巴黎公社
A.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
C.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
D.未借鉴资产阶级民主成果 |
13.
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尽管人民对选举没有了解,但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这说明
A.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 |
B.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 |
C.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
14.
1982年宪法序言特别提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一条款蕴含的理念是
A.民权与理性交融 |
B.自由与平等并存 |
C.民主与法治并行 |
D.自由与法治互补 |
15.
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80%以上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这体现出中央政府
A.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完善 |
B.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 |
C.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 |
D.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 |
16.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是美国的70%、世界平均值的80%。截止到1996年,中国参加了51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这说明新时期我国
A.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C.重视参与区域组织活动 |
D.外交机制不断走向成熟 |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宣布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危险仍然严重存在”。可见,当时我国对外战略立足于
A.维护和平,保证发展 |
B.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导向 |
C.发展经济,韬光养晦 |
D.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
18.
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经济宣言》单列出“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情况”条款,并指出“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定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这表明不结盟运动已认识到
A.发展中国家联合政治斗争的力量 |
B.民族独立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意义 |
C.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
D.国际经济秩序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
19.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已越来越被互联起来,科技、经济和政治革命正在铲平各种壁垒,世界经济去中心化、平坦化正在变为现实,一度形成的美、欧、日经济中心再度向新的力量结构转变。这一转变
A.促成大国竞相抱团局面出现 |
B.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C.使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东方 |
D.导致世界各国文明趋于一致 |
20.
对马歇尔计划的推出,有政治家引用莎士比亚《享利五世》中的一句话说,在国际危机最黑暗的时刻,杜鲁门表现出“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他使盟友们放心,让敌人们胆寒。在该政治家看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
A.重建欧洲,维护和平 |
B.复兴欧洲,缓和冲突 |
C.稳定西欧,遏制苏联 |
D.武装盟友,称霸全球 |
21.
1963年,有美国政府人士表示:“今天我们追求一种对共产党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我们决心对未来变化的任何可能性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自由世界和有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会砰然一声把门关闭。”这一言论意在呼吁美国
A.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
B.运用经济手段以遏制中国 |
C.积极开拓新中国市场 |
D.在对华政策上保持灵活性 |
22.
法兰西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没有兑现,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特别是1870年普鲁士军队入侵,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这一形势客观上有利于
A.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 |
B.民族革命任务的完成 |
C.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 |
D.国内君主派势力的分化 |
23.
据统计,从1860年到1894年,朝鲜向中国朝贡的年份有25年,琉球有8年,越南有5年,尼泊尔向中国朝贡了4次,缅甸朝贡了1次。1894年以后这一现象还有些残留,但末能构成一种国际秩序。这表明近代中国
A.宗藩心态已被完全破除 |
B.传统外交体制难以存续 |
C.积极顺应近代化的潮流 |
D.努力维护独立自主地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