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3239

试卷类型:三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俄国现代化从历史上看,俄国近代经历过四波现代化的高潮。
 
开始时间
标志事件
影响
第一波
A
B
把俄国放到西方的“染缸”里去泡制了一下,开启了俄国现代化先河。
第二波
1861年
C
D
第三波
E
十月革命
俄国开启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逐渐成为超级大国。
第四波
1991年
F
很多人认为它是发生在后工业条件下的一次社会转型。
 
问题
(1)请在文本框内ABCDEF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2)基于上表,请概述俄国四波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
2.
近代上海变迁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材料三 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苏智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1)明清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呈现怎样的特色?
(2)上海开埠后至今已有多少年?最早来上海淘金的洋人主要来自哪些国家?
(3)近代上海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力量”和“人文秩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近代上海地位的变迁?
3.
文化的三种层次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问题
(1)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接受西学“三种层次”的?
(2)依据材料,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4.
油画中历史

问题:
(1)该油画呈现的历史场景发生于何时何地?
(2)油画中的情景,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吗?说明理由?
(3)观察油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4)从历史的角度怎样看待该油画的价值?

2.单选题(共24题)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此规定说明罗马法
A.人人平等
B.保护私产
C.按律量刑
D.物重人轻
6.
有人说:德意志统一的实现,实际上是现代文明在其初步扩散的过程中发生的一次“短路”。导致德国现代化发生“短路”的主要因子是
A.民族主义
B.军国主义
C.殖民主义
D.法西斯主义
7.
下图是一幅题为“撕裂的美国地图”漫画,他反映的时代是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前期
8.
***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此言发表于
A.红军长征途中
B.抗日战争后期
C.三大战役之后
D.渡江战役之后
9.
下图是国家邮政局于今年3月13日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据此推测,中央党校创立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0.
清末新政本为巩固统治,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它的灭亡,其中直接加速清朝灭亡的是
A.废除科举
B.改订官制
C.预备立宪
D.皇族内阁
11.
对联带有时代气息,是反映时代变迁的窗口。若按照对联所反映的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②责任种田,五谷丰登;包干分配,百业兴旺。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④港澳回归,双珠已补百年缺;中华庆典,一国应欣两制圆。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12.
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在(下图)
A.①
B.②
C.③
D.④
13.
据传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临终留下感悟:我这辈子做了两件好事,一是平息发捻(太平天国)兴办洋务,一是培养了个好学生……。这位好学生最可能是
A.奕
B.康有为
C.光绪帝
D.李鸿章
14.
有人质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说法,认为“发现”一词对某些人而言并不公平。其理由是
A.抹杀了麦哲伦等的作用
B.忽视了英国移民的贡献
C.忽略了美洲土著的存在
D.美化了早期殖民者动机
15.
下表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高利贷者政治地位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
工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工厂制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大企业组织
 
A.A
B.B
C.C
D.D
16.
“千年田换八百主”、“古田千年八百主”曾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此现象说明
A.民间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B.王朝周期更迭,社会治乱交替
C.土地所有权得到各级政府认可
D.皇田与民田可以自由交易流转
17.
在西班牙国内,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初,物价增长了两三倍;法国物价是原先的2.6倍,英国物价是原先的2.2倍……而工资的增长速度与之相比则十分缓慢,可以估计的是,实际工资水平整体而言在16世纪下降了50%。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增加
B.新大陆的贵金属流入抬高了物价
C.借助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所致
D.大量人口涌入刺激当地物价上涨
18.
观察下列世界地图,若按照绘制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19.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此书是致
A.罗马教皇
B.日本天皇
C.德国皇帝
D.英国国王
20.
根据下表判断,美国第一产业就业变化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
基督教居民不仅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还必须遵守一系列歧视性规定,如禁止携带武器,不准骑马和穿着华丽,等等,违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处。此现象可能出现在
A.13、14世纪,英格兰
B.14、15世纪,意大利
C.15、16世纪,巴尔干
D.16、17世纪,德意志
22.
专制君主未尽责时,人民可以发动革命。此论出自
A.霍布斯
B.卢梭
C.孟德斯鸠
D.伏尔泰
23.
章炳麟曾撰文“孙文稍通洋务,尚知辨别种类,高谈革命,君身列士林,乃不辨顺逆,甘事虏朝。”其文中“君”是指
A.康有为等
B.袁世凯等
C.陈独秀等
D.蒋介石等
24.
有人说:美国是欧洲人创造的,但却没有欧洲的过去。……美国人“生而平等,而不是变成平等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居民来自欧洲平民,平等是天赋的
B.自由平等思想引导美国人民独立和建国
C.美国独立和创制都曾得到欧洲人的帮助
D.美国承继欧洲传统但未经历反封建革命
25.
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之处是
A.革命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B.先前的统治者都被处死
C.革命中得到国际社会援助
D.革命后建立持久的民主政府
26.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文献中的“诸友邦”是
A.英法
B.美英
C.苏美
D.英苏
27.
“虽非最古老的,却是最长命的,是上古时代人类文明的硕果仅存”的文明是
A.埃及文明
B.两河文明
C.中华文明
D.印度文明
28.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此结论
A.正确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B.是鉴于欧美列强历史发展经验认识
C.是基于近代国情与特殊使命的认识
D.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的正确反思

3.选择题(共1题)

29.

台湾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