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2.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市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在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说明民主当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摘编自《中国现代市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在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说明民主当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称:“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相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也。”
材料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5年)提出:“一、召集各党派会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妨害上列自由权利之法令与条例。三、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七、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
材料三《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7年)提出:“日寇投降以来,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怎样?
(2)据材料二指出民盟赞成国民党的统治吗?据材料三指出民盟对待共产党的态度?
(3)导致民盟政治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称:“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相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也。”
材料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5年)提出:“一、召集各党派会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妨害上列自由权利之法令与条例。三、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七、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
材料三《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7年)提出:“日寇投降以来,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怎样?
(2)据材料二指出民盟赞成国民党的统治吗?据材料三指出民盟对待共产党的态度?
(3)导致民盟政治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5.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19题)
7.
“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讨论新中国建立问题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讨论新中国建立问题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
9.
下边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两个历史场景,解读这两大场景,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假和平,真内战 |
B.国共双方都没有和谈的诚意 |
C.反映了重庆谈判期间的历史 |
D.当时内战还未全面爆发 |
11.
***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你知道***“这次出行”的目的是
A.实现合作抗日 |
B.实现和平建国 |
C.实现军队国家化 |
D.实现政治民主化 |
12.
抗战胜利后,在国内存在了一年多的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之所以存在这个阶段,而未直接发生战争的原因,不包括
A.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
B.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高涨 |
C.国民党尚未完成内战准备 |
D.阶级矛盾尚未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18.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20.
某同学在探究学习“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以下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暴行,其中属于全面内战爆发后发生的是
①“校场口血案”
②“一二·一血案”
③“下关惨案”
④“李闻血案”
①“校场口血案”
②“一二·一血案”
③“下关惨案”
④“李闻血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