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307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中印两国有着传统友谊,两国关系影响世界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调解英印矛盾,加强中印合作,1942年2月蒋介石密访印度,并与甘地会晤探讨英印、中印的合作问题。甘地在之后的信里谈到了他对与蒋会面的印象,他认为蒋介石这次是空手来、空手归,而他本人也从这次会面中毫无所获。甘地深知蒋介石的目的,他也深切地明白自己的目标。对中国抗战,他可以表示同情与支持,但他认为对英国让步与支持中国是两码事,对印度来讲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获得独立。而蒋介石认为印度能够帮助中国的就是在战时搁置与英国的矛盾。蒋把两者看成等同的事情。这就是两人矛盾之所在。
——摘编自(日)伊原泽周《论太平洋战争期中的中印关系——以蒋介石访问印度为中心》
材料二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印两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在北京举行。中印谈判开始的第一天,周恩来在接见两国代表团时就提出,“两个大国之间,特别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但只要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次中印谈判及其所达成和签署的协议,是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蒋介石出访印度的历史背景,并简要指出蒋介石与甘地产生的矛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举行中印会谈的主要意图,并简要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17题)

2.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惟有法律的征服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对罗马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为调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C.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
D.为西欧所有封建国家提供了立法依据
3.
法学家博登海默说:“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且永恒的。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这说明自然法
A.影响全世界法律的制定
B.体现的精神具有普适性
C.蕴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D.立法技术较高难以超越
4.
黄基泉在《西方宪政思想史略》中指出,英宪的大义之一是“巴力门的主权”,在这一大义领导之下,统治权力渐由元首而移交于所愈趋愈能代表民众的机关。申言之,主权在最初时不过是君主的个人所有威权,后来乃渐次转变成君主在巴力门中之主权。这是因为
A.国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国王丧失了最高统治权
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1832年改革健全了民主政治
5.
一位法国近代思想家说:“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的力量。”最早将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的法律文献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民法大全》
C.《民法典》
D.美国1787年宪法
6.
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D.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7.
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
B.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
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D.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8.
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可以说就是民权。”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
A.成立同盟会
B.建立湖北军政府
C.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
国民党陆军上将、近代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在1937年初发表的《国防论》中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农业中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他在这个时间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    )
A.论证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有利条件
B.论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可能性
C.论证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
D.坚定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
10.
马克思在答复俄国一位女马克思主义者时这样说道:俄国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只可能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17年却在俄国诞生了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主要表明
A.马克思主义不可能预见历史发展的进程
B.马克思的观点存在历史局限性
C.俄国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取得了快速发展
D.马克思缺乏对俄国历史的考察
11.
“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A. 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
B. 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C. 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12.
1953年3月,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8: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1: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
B.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D.农民文化水平满足了选举需要
13.
1949年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
1954年1月9日周恩来指出:“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中国认为,由即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这说明中国
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主张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15.
1958年戴高乐提出改革北约领导结构的主张,在遭到美国拒绝后,法国逐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北约防务体系中撤出。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此后法国拒绝将自己的核武装纳入北约的核武器体系。法国以上举动的主要目的是
A.为成为核大国扫清领导体制上的障碍
B.强化军事独立以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
C.通过自身变革来推动北约的体制调整
D.打造一个独立于北约之外的防务体系
16.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B.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C.国际性组织的建立
D.战争的影响
17.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18.
以下为1794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回答:“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这突出反映了
A.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
C.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发展
D.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