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灭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灭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1)材料一、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1)材料一、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4题)
3.
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这一现象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
B.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
C.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
D.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
4.
古代罗马法规定,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严加惩治。但又规定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论处。这反映出罗马法旨在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
B.宣扬天赋人权 |
C.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调和阶级矛盾 |
5.
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
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
C.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
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
6.
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材料说明
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
B.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 |
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
D.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 |
7.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下列有关英、美、德、法四国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代表由普选产生 |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
C.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下院议员由国王任命 |
D.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参议院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
8.
1791年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在英国出版,书中提到:“主权作为一种权利只能属于国民……‘光荣革命’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时的人民行使了这个权利,推翻了一个暴君。……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都不是好政府,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摈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下列解释与材料主旨不符的是
A.作者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
B.光荣革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
C.政府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 |
D.作者提倡建立代议制共和国 |
9.
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妥协让步,产生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宪法。这反映了1787年美国宪法
代表 | 土地投机者 | 高利贷者 | 工商航运者 | 持大量公债者 | 奴隶主 |
人数 | 14 | 24 | 12 | 40 | 15 |
A.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
B.强调实际的集团利益 |
C.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
D.协调了各阶层间矛盾 |
10.
19世纪英国法律明确规定:英王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英王还拥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英国法律作出如此规定的原因是
A.尊重历史传统 |
B.国王崇尚法律 |
C.延续专制传统 |
D.加强中央集权 |
12.
有学者在研究了西方国家宪政后,指出这些国家往往“先有制度基础,后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大都“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融通互动中得到不断推进”。这强调了民主政治的
A.基础性 |
B.继承性 |
C.综合性 |
D.渐进性 |
13.
自“闺蜜干政门”爆发以来,朴槿惠成为韩宪政史上第一位在位时接受调查的总统。三大在野党宣布将在国会启动总统弹劾案,青瓦台和朴槿惠宣布将尊重国会最终决议,但在此之前检方应暂停调查。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A.代议制原则 |
B.分权制衡原则 |
C.总统权力至上原则 |
D.宪政原则 |
14.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A.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15.
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
16.
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C.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
17.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此后
A.英国借镇压太平军为名入京施压 |
B.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C.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D.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 |
18.
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 |
B.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
C.重治吸食人员 |
D.严惩鸦片贩子 |
19.
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
A.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
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
D.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
20.
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21.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的主要原因是
A.满清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
B.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 |
C.天高皇帝远,国人喜明哲保身 |
D.列强侵华,对国人采取挑拨与分化 |
22.
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
D.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
23.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
24.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
2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下降。选民总数不稳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这说明
A.政府执政力受质疑 |
B.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 |
C.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 |
D.政党政治遇到危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