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沁阳市永威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3次周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976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2.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作用时,设计了如下示意图。

根据材料,从上图①、②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运用相关史实对图中所示关系进行探讨。

3.单选题(共28题)

3.
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四百人会议
4.
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之为罪犯。”这一规定
A.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B.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5.
“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材料说明罗马法
A.强调维护自由平等
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D.成为希腊民主的基础
6.
谢冬慧在《罗马法的借鉴价值》中指出,公元12世纪始,罗马法又为时人所发掘、整理和研究,再现昔日的辉煌,史称“罗马法复兴”。由于特殊的历史需要,罗马法覆而
不灭。导致罗马法复兴的“特殊的历史需要”主要是指
A.建立人文主义世界观
B.调整商品经济发展下的种种矛盾
C.实现代议制民主政治
D.复兴古典文化以促进思想的解放
7.
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5%。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A.显露革命苗头
B.政治近代化滞后
C.军国主义强盛
D.没有代议制特征
8.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的目的是
A.确保《权利法案》实施
B.结束国王专制权力
C.置内阁于议会控制之下
D.防止首相滥用职权
9.
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赋予人民选举权
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限制了皇帝权力
D.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10.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中国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允许西方人来华传教游历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争后放弃宗藩朝鲜
11.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12.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七七事变遗址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13.
193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国民党此举意在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塑造政府积极杭战的形象
C.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
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
14.
“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B.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15.
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发布
C.十月革命
D.苏共二十大
16.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到1989年
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
21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
71
677
1163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17.
1963年,***提出发展“两个中国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这外交政策的背景是(  )
A.中法关系实现了正常化B.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变化
C.美苏争霸态势趋于缓和D.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18.
下表(数据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B.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D.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19.
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据此可知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
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
20.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私营手工业发达
B.官营手工业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家庭手工业普及
21.
唐德宗曾云:“通商惠人,国之令典。”大臣陆贽也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唐宪宗令:“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这反映出唐朝中期后
A.商人逐利风气盛行
B.承认官商的社会地位
C.曾短暂放弃抑商政策
D.政府重视商业的社会价值
22.
(题文)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23.
《唐会要》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反映了
A. 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
B. 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C.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D. 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
24.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25.
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
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
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26.
北魏均田制给所在居民按人丁、耕牛和奴婢授田,分作露田和桑田,前者“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后者“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唐初沿用均田制,“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余以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授之。口分则收从官,更以給人。”这一制度使北魏至隋唐前期土地制度呈现出
A.单一的土地国有制B.地主和自耕农所有的混合所有制
C.单一的土地私有制D.私有及国家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
27.
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28.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分别指(  )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29.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当时
A.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30.
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家对古雅典民主的反思
B.美国邦联体制的松散性
C.政治家反对主权在民的思想
D.政治领袖多出身于贵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