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环境保护思想。荀子提出了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观念。“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集中体现了他“取物不尽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唐任伍《论先秦思想家的环境保护思想》
材料二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经过唐代的发展,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开发的余地。而南方开发不久仍保持着山清水秀的状态,气候温暖,生态环境良好,人口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也从总体上超过了北方。
——许晖《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史话》
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先是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后来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又使石油在人类所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开采和加工石油又刺激了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的兴起。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根据网络材料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环境保护思想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至两宋时期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因。
材料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环境保护思想。荀子提出了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观念。“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集中体现了他“取物不尽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唐任伍《论先秦思想家的环境保护思想》
材料二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经过唐代的发展,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开发的余地。而南方开发不久仍保持着山清水秀的状态,气候温暖,生态环境良好,人口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也从总体上超过了北方。
——许晖《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史话》
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先是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后来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又使石油在人类所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开采和加工石油又刺激了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的兴起。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根据网络材料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环境保护思想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至两宋时期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游记》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324年的东方游记。书中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他在书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打开了欧洲的地理探寻欲望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15世纪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如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等读过该书后.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激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情。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
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实。并评述其历史影响。
材料 《马可·波罗游记》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324年的东方游记。书中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他在书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打开了欧洲的地理探寻欲望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15世纪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如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等读过该书后.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激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情。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
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实。并评述其历史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3.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
C.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
D.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4.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
B.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
D.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
5.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用光石碾磨纸张、皮革、布帛等物,使之紧密光亮)。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材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举步维艰 |
B.民族工业的初步形成 |
C.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
D.雇佣劳动力集中生产 |
6.
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
B.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C.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
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
7.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
B.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
C.自给自足 |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
8.
唐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颁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户调随乡土所产,交纳绫、绢、絁(絁:shi,一种粗绸)各二丈,绵三两。规定每丁每年服役20天,如果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规定
A.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 |
B.不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 |
C.农民的赋役负担极其沉重 |
D.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
9.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
B.导致丝绸之路受阻 |
C.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
D.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
11.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12.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
B.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C.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
D.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
13.
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
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
C.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
D.立场与视角决定了认识与结论 |
14.
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这说明
A.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心 |
B.工业革命带来社会贫富差距 |
C.亚洲国家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
D.工业文明尚未冲击亚洲国家 |
15.
下面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情况,两幅图可以说明的问题是


A.棉纱进口增多导致进口棉布出现了滞销 |
B.棉布和棉纱进口呈现同步增长趋势 |
C.中国近代纺织业在逆境中有所发展 |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16.
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言之有理即可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 |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
D.部分洋务企业继续发展 |
17.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该做法
A.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B.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
C.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旨在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18.
下表是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例分配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 |
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C.注意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
D.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
19.
我国宪法中关于市场经济的有关表述发生了如下变化,这表明


A.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
C.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完善 |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
20.
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该认识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
B.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
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 |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
21.
下表为抗战时期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l户(部分)阶级成分统计简表:

由上表变化可知

由上表变化可知
A.红军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 |
B.中共一直奉行消灭地主的政策 |
C.边区政府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 |
D.敌后根据地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