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85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1/8/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共和制是以群众即大多数人为统治者而照顾公共利益。它包含较多要素的比较完善的“混合制”,一是不同社会集团的力量及其正义原则的混合,通过这种混合使得城邦各阶级的要求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二是不同权力机构间政治原则的混合,不同机构行使权力中采取不同的政治原则。中产阶级成为多数并掌权,政体才能真正混合其余因素,并避免贫民对富人的瓜分,富人对贫民的压榨。共和制重视平等和自由的原则,要规定人民轮流执政、不能有终身制、官吏的任期要短等,根据理性行事、按法办事,是好的政体。可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政体,只有共和制的变态,即民主制。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是卷各篇之总义:乃举所有中国丧权辱国兵争民困一切政治之不良,悉归罪于共和民主。夫共和果为如是不祥之怪物耶?君主政治之下,此等不良之政象,果无一能发生者耶?康氏所举事实,虽不尽诬,使民国字样,悉易以中国,则予固无词以驳之。若其归罪于共和,则共和不受也。若其归罪于伪共和则可,而真共和不受也。……第三欲问康氏者:欧、美之行共和,果皆利不胜害,不若君主国一一强盛乎?美、法无论矣,瑞士之安乐如何?二十世纪俄罗斯之共和,前途远大,其影响于人类之幸福与文明,将在十八世纪法兰西革命之上,未可以目前政象薄之。(此义非短篇所能罄,当专论之。)

——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平议〉》(1918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批判希腊民主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对于共和制的观点。
2.
(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0-1918年欧洲部分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基本数据

材料二  1895年恩格斯祝贺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称赞了其明智做法。这种做法就是利用(男子的)普选权,使社会民主党赢得了胜利的选票。“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以致使他们自己得到了千百倍的好处,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马克思的这位老朋友还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在选举中得票率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的原因。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11分)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的
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
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中华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精神是文明的最根本方面,“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他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元气论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将精神分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政治法律制度等可见可闻但不可触摸,为形质之精神,而“国民之元气,则非一朝一夕所致,非一人一家之所可成,非政府之力所能强逼,非宗门之教所能劝导,是之谓精神之精神。”元气是文明的根本,更是立民进而立国的根基,“国于天地,必有以立。国所与立者何?日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不管中国还是日本,文明的程度都不如欧美,学习西方,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的精神,尤其是中国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成功,这就使粱启超更加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但是如何学习西方的精神呢?“求精神之精神,必以精神之精神而感召之。”

——王敏《启蒙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是什么?并分析梁启超为什么“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

2.选择题(共17题)

4.同一时间,阳光下水泥路面和草地表面温度一样高。(    )
5.只能用凹面镜来取火,凸透镜不可以用来取火。(    )
6.强光携带的热量比弱光携带的热量多。(    )
7.

Read and judge.读短文,判断句子正确与错误。

    A train stops at a station(车站). A young man wants to come out, but it is raining. A boy is standing under a big umbrella. The young man says to the boy. "Can you go and get us two hambugers, one for you and one for me? Here are two dollars." "Great!" say the boy and he goes to buy hamburgers. After some time, the boy is back. He is eating a hamburger. "Where is my hamburger?" asks the young man. "Oh, there is only one hamburger left. So I'm eating mine. Here is your dollar. "

8.

I'm going to learn_______the violin. (  )

9.向阳的一面比背阳的一面温度高。(    )
10.

{#blank#}1{#/blank#}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

11.

{#blank#}1{#/blank#}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

12.在我国,人们很早就会用凹面镜取火。(   )
13.在我国,人们很早就会用凹面镜取火。(   )
14.太阳是太阳系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15.太阳是太阳系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16.太阳是太阳系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17.锐角比直角(  )

18.锐角比直角(  )

19.锐角比直角(  )

20.锐角比直角(  )

3.单选题(共17题)

21.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共同之处是
A.坚持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B.为改造封建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C.有浓厚的种族歧视思想D.是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的反映
22.
对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归纳中,不正确的是
A.引起战争的经济原因与英国有关
B.战争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D.战争都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
23.
以下对“三三制”民主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B.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形式
C.主要形式是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D.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措施之一
24.
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对此,全面正确的评述是:
①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减租减息,削弱了封建剥削
③交租交息,照顾地主的利益,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④减租减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5.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政协决议,其本质意义在于
A.再次确立了和平建国方针
B.人民得到了一些民主权利
C.改组国民政府,制定宪法
D.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内战政策
26.
在第二国际的推动下,欧美工人政党进行斗争的最大特点是
A.经济斗争放在第一位B.以武装斗争为主
C.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斗争D.进行合法斗争
27.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8.
洋务派的改革顺应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冲击,但中国并没有像同期改革的俄、德、意和日本等国那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洋务派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中国的地主阶级没有能力
C.社会基础条件尚不具备
D.中国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
29.
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王权远没有中国皇帝的权力强大,原因是
①天主教会拥有精神和世俗权力  
②中世纪的欧洲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
③贵族封臣对国王不负有任何义务
④贵族封臣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割据势力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30.
康有为以改装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严复以“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他们两人:
①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②所受的外界影响不同
③所主张的社会改革的目的不同  ④所接受的文化教养不同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31.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述引文的基本观点是(  )
A.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团结,保证社会安定
B.人民享有结社与言论的自由
C.君主代表公意指导社会,实行开明专制
D.每个人都应当尊重公共意志
32.
英国宪章运动的请愿书提出:“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这表明(  )
A.工人的愿望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B.工人的斗争局限于社会经济领域
C.工人阶级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33.
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的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到。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捡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的是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清政府腐朽无能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D.袁世凯复辟帝制
34.
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A.权力之争B.共和与专制的矛盾
C.日美争夺中国的矛盾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35.
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扮演的,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克伦威尔等。”这段话的含义是。
A.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C.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D.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
36.
“剑是维护自由的最后手段,一旦自由得到确立,就应该将它放在一旁”、“我最大的期望是看到人类的苦难——战争——自地球上消失。”这两句话反映了华盛顿
A.捍卫自由,避免战争B.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C.不恋官位,不慕权势D.热爱国家,鞠躬尽瘁
3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实现了国民一律平等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结束了封建统治秩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选择题:(17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