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一 1602年,也就是在晋商崛起的时候,在西方的荷兰成立了第一家永久性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它就已具有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1609年,欧洲诞生第一家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荷兰阿姆斯特丹威索尔银行。此时晋商和徽商也开辟了和东印度公司几乎相同的航线,他们曾经控制了一部分从中东、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和中国出发到欧洲的线路,但仅仅在30多年间,就全盘易手,被以荷兰人为首的欧洲人所击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荷兰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摘编自乔润令《历史上荷兰与山西商人的兴与衰》
材料二 《航海条例》以及与英国和法国的战争并不能完全说明荷兰衰落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荷兰人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扩张速度所需的资源。英国人也拥有较荷兰人丰富得多的自然资源,并享有海岛位置带来的巨大裨益;地处海岛,使他们无须付出时常遭受入侵的代价。此外,英国人还有其海外殖民地的迅速增长的财富和力量作后盾,而荷兰人仅在南非南端有一小块孤立的殖民地。——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商业崛起和晋商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荷兰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2.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区别,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
——据《孟子》等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区别,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27题)
4.
在雅典历史上,失去民心的领导人,不论其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显赫,功绩多么卓著,都可能被公民大会解职、处罚,如指挥马拉松会战的米尔提泰、指挥萨拉米斯海战的铁米斯托克里和政治家伯里克利。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深入人心 |
B.军事将领更易受罚 |
C.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
D.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
5.
如图为古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大会的会场遗址。公民大会召开时,各区公民位于四周的圆形看台上,城邦官员位于会场居下的场地中央,该会场的设计反映出古希腊


A.民众向往中央集权体制 |
B.崇尚圆满和谐的政治生活 |
C.平民紧密拥护政治领袖 |
D.集体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 |
6.
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司法独立原则 |
B.程序法定原则 |
C.公平正义原则 |
D.契约自由原则 |
7.
在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们往往不是首先讲授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与《圣经》的地位等同 |
B.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 |
C.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
D.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
8.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需要“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1787年宪法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总统可否定国会制定的法案 |
B.将立法权机构分成参众两院 |
C.众议员按各州人口多少选出 |
D.对选民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 |
9.
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
B.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
C.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 |
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
10.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B.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
D.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
11.
有学者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的特殊道路。德国的这条特殊“道路”是指
A.建立带有专制色彩的代议制 |
B.开创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道路 |
C.建立中央权力极大的联邦制 |
D.实行上院与下院并立的议会制 |
12.
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宪法,而共和派希望的一院制议会最终被参、众两院制议会取代。这表明当时法国
A.各派反对该宪法 |
B.宪法的不稳定性 |
C.面临战争的威胁 |
D.各派之间的妥协 |
13.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白宫核心政治圈一直处于高调频繁的人事变动之中。如上任仅23天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被总统免职。特朗普总统此举
A.违背了1787年宪法 |
B.会受到国会弹劾 |
C.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 |
D.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不是特朗普亲信 |
14.
《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
A.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
B.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
15.
《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
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 |
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
16.
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A.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
D.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
17.
据统计,唐代江南土人居相位者约占十分之一,宋真宗以后则超过半数。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大多是赣、闽等地的江南土人。这反映了
A.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 |
B.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
C.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
D.变法成为挽救统治危机的利器 |
18.
明末《沈氏农书》一书中记载: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大忙季节,地主一定要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了大问题了。这反映了当地
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
B.长工群体力量壮大 |
C.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
D.明朝法律制度约束 |
19.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
20.
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
21.
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
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
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
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
22.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
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
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23.
19世纪初,英州殖民者欧文考察东非后,竭力主张废除奴隶贸易,就地利用当地资源,他说:“这些新的资源将为我国的企业和工业开放。“这一主张反映了当时
A.资本原始积累不断扩张的需要 |
B.重商主义者增殖国家财富的强烈诉求 |
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
D.商品输出逐渐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手段 |
24.
1848年发表关于英国泰晤士河的讽刺诗:“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伦敦诺尔一路臭,多少基督徒呼吸,冒泡河面散发臭。“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基督教信仰迷失 |
B.人民缺乏环保意识 |
C.政府疏松的管理 |
D.工业革命的深入 |
25.
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
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
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 |
26.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
27.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