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一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要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你认为罗马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摘编自《民法大全》
(1)《十二铜表法》发表的原因是什么?标志着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你认为罗马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一: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国王不能随意征税,国王不得拥有私人武装。
材料二:清朝康熙帝(1661—1722年在位)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材料三:清朝乾隆帝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1)康乾时期的中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2)到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清朝康熙帝(1661—1722年在位)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材料三:清朝乾隆帝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1)康乾时期的中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2)到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3.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英国侵略的深入,18世纪,英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鸦片战争的结果是“邪恶战胜了正义,公理遭到了践踏,自卫者受到镇压,使邪者笑,善者哭!”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可以判断,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什么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材料显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鸦片战争的结果是“邪恶战胜了正义,公理遭到了践踏,自卫者受到镇压,使邪者笑,善者哭!”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可以判断,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什么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材料显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单选题- (共22题)
7.
英国法律规定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是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其职权有:任免首相和大臣、高级法官,召开、终止议会会议,批准和公布法律等。但法律又规定了“国王不能犯错误”的原则,使英王须根据他的大臣的建议执行职务。这样规定实际上是
A.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B.使国王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反映了英国法律的不完善
A.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B.使国王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反映了英国法律的不完善
8.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
①人民主权原则 ②邦联制原则 ③分权制衡原则 ④民主共和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①人民主权原则 ②邦联制原则 ③分权制衡原则 ④民主共和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
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壵谈到一场革命时说“……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这里的它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德意志的统一
D.美国独立战争
A.英国光荣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德意志的统一
D.美国独立战争
12.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已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A.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B.总理衙门设立 |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D.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15.
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价值标准可以归结为四条: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下列历史事件中,同时符合这四项标准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16.
《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其中“全仗”是指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
西方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西方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
从内容上看,下图两部文献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21.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 威海卫战役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战役
D. 辽东战役
A. 威海卫战役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战役
D. 辽东战役
23.
日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 主要是指()
A.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 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 阻止某国势力独霸中国 D.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A.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 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 阻止某国势力独霸中国 D.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