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地图是历史事件发生空间范围的体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历史发展潮流,仔细阅读以下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依据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含义?分析这次革命对以后革命影响?
(2)据材料二,从革命任务变化以及革命中心转移的角度说明长征历史转折意义?长征对中共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特点?依据材料二和四说明中共军事力量发生质的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以上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中国革命性质。

依据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含义?分析这次革命对以后革命影响?
(2)据材料二,从革命任务变化以及革命中心转移的角度说明长征历史转折意义?长征对中共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特点?依据材料二和四说明中共军事力量发生质的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以上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中国革命性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期间的一次集会上,一个士兵说:“我们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弃革命的。”
材料二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材料三攻打冬宫的起义部队向冬宫进发,爬过木柴堆成的街垒,踩到原来守卫在这里的士官生丢弃的枪支,发出胜利的欢呼,狂涛怒潮般的人群拥进冬宫…...脚下的人行道上堆积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规所发的两枚炮弹击中冬宫屋檐时崩碎的泥灰,这是冬宫受到炮击时唯一的损失。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苏东剧变后,俄罗斯出现否定十月革命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结合上还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一十月革命期间的一次集会上,一个士兵说:“我们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弃革命的。”
材料二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材料三攻打冬宫的起义部队向冬宫进发,爬过木柴堆成的街垒,踩到原来守卫在这里的士官生丢弃的枪支,发出胜利的欢呼,狂涛怒潮般的人群拥进冬宫…...脚下的人行道上堆积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规所发的两枚炮弹击中冬宫屋檐时崩碎的泥灰,这是冬宫受到炮击时唯一的损失。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苏东剧变后,俄罗斯出现否定十月革命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结合上还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2.单选题- (共20题)
3.
雅典陪审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要新抽签。这一规定
A.强化了公民的责任感 |
B.有利于规避司法腐败 |
C.比现代民主更显科学 |
D.有利于形成正确判决 |
4.
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直接任命内阁成员、出席并主持内阁会议;在讨论重大决策时,他的旨意常常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
C.议会仍然无力对抗王权 | D.国王仍旧保留一定的行政权 |
5.
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A.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 |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
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
6.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
B.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
C.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
D.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
7.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的概……近代最早的护照,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要交出执照,应可随时星验,无讹放行”从本质上看,这种“内地护照”的出现
A.反映了清政府加强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 |
B.有利于列强侵略中国 |
C.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D.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产物 |
8.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滥保举人及滥奏贬人者,黜为农”“凡天下诸官,每礼拜日依职份……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官或违反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黜为农”。这些内容突出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A.对官员管理赏罚分明 |
B.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
C.包含着对农民的歧视 |
D.存在不切实际的一面 |
9.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中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
C.促使当时中国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 |
D.促进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
10.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岛…...“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 |
D.《马关条约》 |
11.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
C.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
D.中国人民斗志丧失 |
12.
下图是19世纪末的时事漫画(每个动物代表不同国家,如熊喻指沙俄,鹰喻指美国等),该图所示局势意味着


A.列强已构建在华国际共管体系 |
B.美国必将成为侵华的主导力量 |
C.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
D.维新思潮必将发展为政治运动 |
13.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认为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 |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
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
14.
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肯定了蒋介石坚持抗成的决心 |
B.赞成蒋介石坚持全民抗战路线 |
C.个人国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
D.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
15.
1946年美苏关系开始恶化,蒋介石向美国“一边倒”,迫使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共全力夺取东北。在中共七大上***就曾预言,“国际援助一定要来”“如果不来,杀我脑袋”,并再三提出“东北是重要的”,是夺取全国胜利“决定的一环”。材料说明
A.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 |
B.中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成为取胜关键 |
C.东北地区成为战后美苏两国冷战对抗的主要战场 |
D.苏联的无私援助成为中共在东北取胜的关键因素 |
16.
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
C.九一八事变标志“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
17.
“有两种梦想推动着近代中国革命: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历史时期是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8.
某西方国家如此评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俄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这场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武装革命——枪杆子、笔杆子出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革命首创了城市武装暴动 |
B.该评价承认村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
C.西方国家暂时缓和了与苏联的关系 |
D.十月带命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 |
19.
下图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它们分别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法国大革命 |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 |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俄国二月革命 |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
20.
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A.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
C.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
D.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
21.
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 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
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作出过努力 | 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