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
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
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
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
难道上帝不将惩罚你?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与古希腊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摘编自《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这里是数不清的悲伤,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
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
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
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
难道上帝不将惩罚你?
——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三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与古希腊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任意一条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3.单选题- (共17题)
4.
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
B.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
5.
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
B.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
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
D.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
6.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
A.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 |
B.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
C.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
D.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
7.
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宣扬人性对抗神性
②反对迷信和宗教狭隘
③强调宗教信仰自由
④强调世俗生活合理性
①宣扬人性对抗神性
②反对迷信和宗教狭隘
③强调宗教信仰自由
④强调世俗生活合理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③④ |
8.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专制集权的巩固 |
B.封建经济的衰退 |
C.理学思想的影响 |
D.审美意识的觉醒 |
10.
在伏尔泰看来,理想的制度是:“有一个如传教士笔下的康熙皇帝般宽厚仁达、严于律己的君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 |
B.民主共和制 |
C.君主立宪制 |
D.公民直接民主 |
11.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构成了他的道德哲学的核心所在。他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影响是
A.具有民主和人文精神 |
B.重视自身的反省 |
C.强调“礼”和“道德” |
D.奠定了美德和理性的地位 |
13.
“人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与此主张一致的是
A.人没有真正的自由 |
B.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
C.法律纵容自由泛滥 |
D.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 |
14.
他们在古希腊哲学史上被冠以“感觉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以下思想中,符合这一群体思想主张的是
A.“美德即知识”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
D.“世界的本源是人的理念” |
15.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 B.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 D.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
16.
《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
B.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
17.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9 |
A.儒家思想倡导重人伦轻科技 |
B.科举制度推动古代科技的发展 |
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
D.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 |
18.
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
A.造纸术的革新 |
B.雕版印刷的推广 |
C.活字印刷的普及 |
D.科举取士的需要 |
19.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 |
B.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
C.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