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美国民主制度遇到的危机,并简析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次危机的。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3年3月,即罗斯福总统刚刚上台执政的前几个月,由于大萧条带来的贫困,退伍军人要求补偿金的大军开始向华盛顿汇集。到了5月,就有大约3000人住进一座“帐篷城”,这是罗斯福总统命令军队在华盛顿郊区一处废弃的要塞专门为他们搭建的。在白宫的安排下,国家新的第一夫人艾莲娜·罗斯福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来到这些退伍军人之间,参加他们的歌咏会。一位退伍兵这样说:“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他的妻子。”到1933年6月,约2600名退伍兵接受了罗斯福总统“新政”提供的工作。——摘编自《向华盛顿进军事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美国民主制度遇到的危机,并简析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次危机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二 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000英里。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二 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000英里。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地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富裕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唐)吴兢《贞观政耍》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政府实现“乡间富贵”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1题)
4.
公元前5世纪晚期,雅典的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法律由立法委员会通过;法律是永久性的固定规则,而法令则是针对具体情况且有一定时限的措施,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注重对民主的监督 |
B.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 |
C.存在权力交叉现象 |
D.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 |
5.
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他们创建了自然法,自然法源于斯多亚派关于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宇宙的思想,认为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能发展出健全的理性,都有资格享有某种基本权利,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据此可知,自然法“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其
A.推动罗马法体系的完整 |
B.倡导了法治的理念 |
C.规范了政府的立法行为 |
D.保障了平民的权利 |
6.
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
B.忽视了工人阶级权利 |
C.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
D.壮大了旧贵族的势力 |
7.
冯友兰在论及抗战精神时指出:“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底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底时候。……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而不是中国衰亡的时代。”这充分体现了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
B.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
C.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
D.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
8.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说明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
B.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
C.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
9.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皇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这说明当时
A.地方自主性增强 |
B.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
C.中央集权削弱 |
D.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
10.
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 |
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
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 |
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 |
11.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
12.
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此,苏联
A.开展“一五”计划 |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
C.实行农业集体化 |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13.
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 | 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 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 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 |||
1948年 | 26个 | 44.8% | 22个 | 37.9% | 10个 | 17.3% |
1957年 | 73个 | 41.5% | 73个 | 41.5% | 30个 | 17% |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
14.
1979年,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向选民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消除通货膨胀,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当选表明
A.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符合时代需要 |
B.女性议员更受选民的爱戴 |
C.英国企图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
D.英国深受“滞胀”问题困扰 |
15.
下图为近代中国1860—1921年出口贸易变动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
B.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
C.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深 |
16.
1906年《大公报》刊载广告“本号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用外国糖浆推凸,食之爽心,观之悦目。”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
B.崇洋媚外成为主流 |
C.饮食风尚发生变化 |
D.社会习俗完全西化 |
17.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怀特计划的提出
A.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 |
B.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
C.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
D.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
18.
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
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
19.
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A.有利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 |
B.反映了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
C.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
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
20.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
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 |
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 |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
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 |
21.
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
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
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
22.
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
B.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
C.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
23.
五四运动后,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如新民学会“以俄国事情急待研究”随发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希望……通过考察、研究,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来改造中国社会,开辟一个“黄金时代”。这反映了当时
A.俄国革命形势十分危急 |
B.探索救国道路出现新突破 |
C.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
D.共产主义小组已广泛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